邓小平、陈云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从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到各级领导干部都蒙受了巨大的灾难。再往前推,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起,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的
■ 第三把火“烧”在工作纪律上 国企管理松散、工人工作积极性不高是顽症,格里希在就职仪式上就直言不讳地指出:“通过实际调查,我已发现了很多问题,其中有一部分问题,是由于缺乏
有这样一位国际友人,他被两国政府首脑隆重接见,被誉为新中国第一任国企“洋厂长”。他的管理方式在中国引起激烈争论,他的管理经验被专门研究讨论,他去世后被武汉市竖立铜像纪念。他就是以65岁高龄
1978年12月13日下午,中央工作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闭幕会)举行。从11月10日开幕算起,这次中央工作会议已经开了34天。 在闭幕会上,邓小平、叶剑英、华国锋先后讲
■扩大引进规模:为现代化寻找新方式■ 高层酝酿改革开放,起始于现代化规划的重新启动,以及为实现这一宏大目标寻找新的资源和方式。华国锋提出“两个凡是”广受诟病,但平心而论,
人们一般称1978年为改革元年。然而,对于中国的大转向来说,1976年是一个更重要的年份。这年秋,毛泽东去世,紧接着粉碎“四人帮”,从而以一种非常规的方式结束了持续十年、欲罢不能的“文化大革
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这艘大船的启航之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一个探求的过程。从来就没有先知先圣,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找到新的目标模式。
■慎重处理香港、台湾等问题■ 1977年8月24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国务卿万斯,就中美建交谈判中的一些问题,阐明了中国的原则立场。他指出:我们历来都说,我们两国之间存在着一个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对中国的对外政策进行了调整,这主要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适应国际主题的转变,积极调整对外政策,慎重处理港台问题,重视周边外交和与西方大国关系的发展;二是适应中国社会
1981年6月27日,陈云、邓小平、胡耀邦、李先念(左起)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会议间隙在一起交谈 ■典型做法的稳步推进■ 从1983年邓小平发表重要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