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鉴今 资政育人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精品图文回顾

女儿眼中的陈赓大将
来源:《党史博览》2019年第1期  作者:危春勇  点击次数:

         陈赓大将全家福

在人民解放军的将帅中,陈赓是一位个性鲜明、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足智多谋,文韬武略,身经百战,多次负伤,是解放军中唯一一位同日、法、美军都交过手的高级将领,也是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唯一一位见过鲁迅的人。

2018227日,是陈赓大将诞辰115周年。笔者曾有机会采访他唯一的女儿陈知进教授,听她讲述自己眼中的父亲。

■父亲念旧,很早就有传承历史的意识■

在陈知进的印象中,父亲比较念旧,很早就有传承历史的意识和概念。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忘初心。她记得在自己刚懂事的时候就听父亲对母亲说,你要多向孩子们讲讲我们的故事,否则他们不知道过去。

“父亲从不在乎自己的身份和职位,他常说自己能活下来就是占了便宜。”陈知进说。1932年下半年父亲在上海养伤的四个月期间,常向做地下工作的同志讲述红军的战斗故事,并说“我很希望人民能知道红军和革命群众所经受过的这一切,即使将来革命成功了,也永远不要忘记”。

当时在中央宣传部工作的朱镜我,将陈赓所讲的红军战斗情况详细记录,整理成文并油印出来。鲁迅先生看到这份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冯雪峰转给他的材料后,激动不已,表示希望能见到这位红军将领,于是便有了20世纪30年代这位现代文坛巨匠与红军高级将领陈赓两次会面的文坛佳话。这也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宝贵历史篇章。

“父亲同时也是个极重感情的人!他很惦记那些过去曾经救助过、帮助过他的同志。”陈知进说。19278月下旬,父亲随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在会昌战役中负重伤,左腿三处中弹。到长汀后经福音医院院长傅连暲精心救治,采取当时尽可能做到的办法,保住了父亲的伤腿,避免了截肢,而且支撑着他在日后的岁月里南征北战,跋山涉水走出国门。父亲感激不尽,牢记在心。几十年后,他在谈起傅连暲时说:“他是我所遇到的第一个同情我们的医生。承他尽心照顾,我到现在都很感谢。”

19279月,离开长汀后不久,陈赓随起义军南进汕头,被送到当地一家日本人开的医院继续治疗。国民党军队开进城后,日本院长又下逐客令。幸亏医院里一位姓李的护士小姐和一名打扫病房的工人同情起义军,偷偷地把陈赓藏了起来。接着,李小姐又出面买票并巧妙冷静地应对国民党军队的盘查,陈赓得以化险为夷,由在身边照顾的战友卢冬生背上了一艘开往香港的轮船。

陈知进说,对于素昧平生、在危急关头救父亲一命的李小姐,父亲也一直没有忘记,多次提及,解放后几次寻找未果。还有两次在上海霖生骨科医院治疗腿伤时,父亲对给他悉心治疗的牛惠霖、牛惠生大夫更是念念不忘。上海解放后,父亲想去探望这两位牛氏大夫,当打听得知他们早已去世时,便伤感不已。

■父亲留下的日记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21世纪初开始,为纪念父亲陈赓诞辰100周年,陈知进在母亲傅涯的带领下,和家人等一道着手编辑出版关于陈赓大将的书籍,搜集了大量的史料,配合有关出版社出版了《陈赓传》《陈赓日记》《陈赓画册》和纪念文集等。

陈知进说,父亲一直有记日记的习惯。在革命战争年代那样一种动荡不定、四处奔波的环境下,父亲仍然坚持着这一习惯。他作为一名高级军事指挥员,有关战争的记述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在战争年代,父母分多聚少,于是两人有约,见面时,父亲第一件事就是把日记本交到母亲手上,母亲会放在马褡子里精心保管,分别时再由母亲把日记本交回给父亲。

《陈赓日记》在20世纪80年代初曾出版发行,但囿于当时的环境和历史条件,思想束缚比较多,回避了一些在当时属于保密而不宜公开的问题,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原来日记中涉及的有关内容,只能在内部出版。2002年重新整理出版的《陈赓日记》在尊重原稿的基础上,对日记进行了核校,原貌如实地得以呈现。

陈知进说,父亲留下的日记常让我温故而知新,每当碰到困难的时候,我都会想起父亲和他的日记,一直鞭策着我前进。

采访中,她对我们这些热衷于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宣传的人说,上一辈人传下来的东西我们都要保存传承好,特别是文物和史料搜集,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事,需要大家的热心帮助和提供,不断增加充实,越做越多,越来越丰富。说到这里,她强调,对于历史一定要尊重客观事实,历史是怎么样的,就应当怎么样去反映。

谈及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两部以她父亲经历为内容的电影,陈知进表示,《陈赓蒙难》比较真实,还原历史的程度高,而《陈赓脱险》则虚构的成分太多了,与历史相去甚远。她觉得,艺术创作反映历史也应以尊重事实为前提,否则就会让后人不知真相而对历史产生错觉甚至误读。

■保存的文献资料在同辈人里算是多的■

2013年,在陈赓大将诞辰110周年之际,在母亲傅涯主编的基础上,由陈知进担任执行主编,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了《陈赓大将画传》,通过大量第一手资料和近600幅珍贵历史图片,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全面、立体、直观、生动地再现了陈赓大将丰富多彩的一生。

陈知进介绍说,父亲去世后,对他的文稿和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母亲就一直在做,《陈赓大将画传》的编纂工作是在她提议、关心和主持下才得以实施的,自己主要是协助母亲,做些组织协调方面的事务。

访谈之中,陈知进向笔者赠送了一枚精致的五角星形纪念章。她说,这是我们按照父亲生前收藏了多年的红军十年纪念章仿制的。父亲的原始文献资料在他们那一辈人里算是保存得相对较多的,也是完整的。在战争年代,父母就有意识地保存着有纪念意义的文献和实物等,不光是各个时期的日记本,像这枚19379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制作的红军十年纪念章,还有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发的特别通行证、中共七大代表证等,父亲都一直珍藏着。

她回忆,19613月父亲去世后,母亲便着手系统地整理父亲的遗物,日记、自传、笔记、信件、大量图片和使用过的物品等,装了两只箱子,并始终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小心翼翼地珍藏着。在“文革”中,母亲去干校劳动。临行前,她特意把这两只箱子放到上海的我大哥陈知非家中保存,从干校一回来首先就是去上海把这两只箱子取回来。后来,军博的同志也上门来找资料,从我们家保存的6大本父亲的相册里翻拍了不少珍贵的图片。

■父亲“不修边幅”的浪漫性格从小养成■

从陈赓留下的大量照片中,我们看到他经常是胡子拉碴的形象。陈知进说,这除工作繁忙、无暇顾及打理外,实则也与父亲多年来“不修边幅”的浪漫性格有关,他曾在自传中说自己的这种浪漫“从小就如此”,而且“幼年读书,调皮捣蛋”。

陈赓生性活跃,有时还喜欢“恶作剧”。在《陈赓大将画传》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则趣闻:在黄埔军校时,最受欢迎的政治教官恽代英经常工作到深夜,睡眠很少,高度近视又习惯戴着眼镜睡觉。陈赓听说后,就在夜里悄悄走进他宿舍的床位跟前,把他的眼镜摘下来,用毛笔在镜片上涂上墨汁。一向黎明即起的恽代英以为天还没亮,这天竟然一睡就睡到了早上8点。此事在军校内一时传为笑谈。

一些与陈赓有过交往的革命老前辈曾回忆,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高层领导跟前,陈赓有时也是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别人不敢在领袖面前开玩笑,唯独他比较“放肆”,经常嘻嘻哈哈、说说笑笑。

陈赓不仅能征善战,而且多才多艺,不乏文艺细胞,有摄影、绘画、表演等多种爱好。可以说,他是一个典型的性情中人。在黄埔军校,他曾登台演戏;在戎马倥偬间隙,他曾为妻子画像,为战友拍照,设计战斗英雄奖章;在解放战争中,他率部队进攻洛阳时俘获了汤恩伯的京戏班子,欣喜地穿戴起了一套老生戏服,开心地拍下了一张照片作为留念。

19494月上旬,在率第4兵团主力到达安徽中部长江北岸准备渡江的紧张时刻,陈赓吟诵起了北宋王安石写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反映了他征战沙场的文思和情怀。

当然很多人还不知道,这位在战场上横刀立马的大将军,还是厨房掌勺高手。陈知进说,父亲做的鱼头豆腐是天下最好吃的,“因为再也尝不到他亲手做的美味,自他去世后我从此不再想吃鱼”。

■一直记着父亲的话不忘前辈走过的路■

陈知进1950年出生于北京,在陈家的几个子女中排行老三,正处于中间的位置。她上面有两个哥哥,即陈知非和陈知建,下面有两个弟弟,即陈知庶和陈知涯。

陈知进从事医疗工作多年,系解放军总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问及为什么会走上医疗这条专业道路时,她说其实自己最初并不愿意学医,最想做的是搞科技,特别是哈军工是父亲一手创办的,小时候也在那里玩过,对自己特别有吸引力。父亲因病60岁不到就去世了,母亲和父亲的一些战友就竭力主张我学医,说当医生可以治病救人,延续病人生命。在“文革”的动乱时期,自己到部队当兵,女孩子在部队当卫生员干护理工作的比较多,也没有什么别的选择,就这样自己最终还是与医务工作结缘了。每天一上班就是为病号挑开水、打扫卫生等,这些活都干过。

陈知进毕业于北京师大女附中,这里学风很好,对教学抓得很紧,这为她后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尽管曾经对从事医疗工作没有很大的兴趣,但既然干上了就应当严肃认真地对待。“父母过去常教育我们,不管干什么一定要干好,不能丢人。”所以,她学习很努力,钻研业务的劲头也相当足。1983年,33年岁的陈知进获得了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麻醉学硕士学位,并最终成长修炼成了专业领域术业精深的专家。

在本职工作之余,陈知进也继承了父亲曾有的一些爱好,比如摄影、表演、收藏等。退休后,她参加了开国将军后代合唱团并担任副政委,经常到各地去慰问演出,传播红色文化。还有摄影和摄像,她也比较擅长,相机总是随时带在身上,经常是走到哪里拍到哪里。她还说自己原来不会操作电脑,在搜集整理父亲文稿和史料的过程中,对电脑的功能也掌握了,能够灵活使用。

“即使将来革命成功了,也永远不要忘记过去!”陈知进一直记着父亲说过的话,这些年只要一有机会和空闲,她便要去寻访革命遗址和父辈的足迹。她到过父亲和战友们工作与战斗过的不少地方参观,搜集资料,发掘史实,也曾专门去拜访和看望父亲过去的老战友、老部下,掌握了不少鲜活的史料和最新信息。在采访中,笔者也明显感觉到,但凡与陈赓有关的史实和情况,她如数家珍,都能够脱口而出。■

友情链接

郑州擎天近代中国研究国家档案局国史网求是网凤凰网国际在线中国青年网共产党员网光明网中国日报网央视网中国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网河南党史方志网

党史博览杂志社主办 Copyright © 2000-2018 中共党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党史博览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豫ICP备18012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