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鉴今 资政育人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精品图文回顾

京剧改革中的北京市委与江青(上)
来源:《党史博览》2019年第8期  作者:李 莉  点击次数:

 

京剧改革是“文化大革命”前文艺界很重要的一件事。这场斗争是江青与北京市委的前哨战,也是“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

我的丈夫李琪时任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参与了京剧改革,在这个工作中因执行北京市委意见与江青意见不合,而得罪了江青。

19665月,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戚本禹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点了李琪的名,7月李琪含冤而死。197610月粉碎“四人帮”后,李琪才真正得到平反。

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同志向我讲述了事实真相。几十年来,我做过一些调查。现将我的所见、所闻写出来,供研究历史的同志参考。

■毛主席派江青到北京搞京剧改革■

北京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排了很多好戏,积极进行戏剧改革,市委和彭真同志尊重作家和演员,对文艺工作常抓不懈,做了大量的工作,在196312月毛主席对文艺工作批示后,更为重视,雷厉风行,抓得更紧,及时对北京文艺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提出了改进和加强的措施。市委宣传部部务会议几乎每次都要研究,传达领导指示,商量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改编历史传统优秀剧上演,要求作家深入创作编写现代戏。为使领导和有关方面及时了解情况,出版了《文艺战线》,及时反映各种情况,及时传达领导批示。李琪负责文艺工作,对剧本的创编、修改和排演,都要和同志们一起研究,所以看戏多。

李琪参加京剧改革后,与江青对戏剧改革有不同意见,有时就跟我说说。他陪江青看戏,有时也叫我去。但是我一次也没有去过。

1963年冬,毛主席派江青到北京搞京剧改革。江青一来就说:主席说了,北京做得好,叫我来学习。当时主席、中央对北京市的工作都是表扬的。彭真和市委欢迎她来,并决定由李琪同她联系。江青认为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同她联系是慢待了她,不高兴。她要市委书记和她联系。彭真介绍了李琪的才能和人品,说,你先接触接触,不行再换。这样她才勉强接受。后来彭真告诉我,其实李琪也不愿和江青联系,他是服从领导决定才勉强接受这个任务。李琪认为自己管理文艺工作才两年又不懂京剧,后经彭真同志解释才勉强接受这一任务。他对我说:“江青不好共事,又是主席夫人,万一出了问题,非同小可。对我个人事小,对市委事大。”因此,他在同江青打交道的过程中,一直谨慎行事。

经过一段时间,江青觉得李琪办事敏捷,有才华,思想敏锐,举止谈吐颇有风度,将李琪介绍给毛主席认识。在中南海,李琪将他写的《“实践论”解说》和《“矛盾论”浅说》呈主席指正。后来,毛主席见到李琪还说他写得好,要他写些哲学方面的文章。

彭真、市委其他领导欢迎江青来,文艺工作者也尊重她的指示。但是她以特殊身份出现,不是来调查研究,而是指手画脚,挑剔刁难,使大家诚惶诚恐,不敢大胆工作。大家为了文艺工作的发展,就在江青的压力下,尽量避开江青的阻碍,克服困难,各尽其职,认真工作。

我们党历来认为,领导和被领导都是平等的。上级对待下级要关心爱护,下级对上级要尊重,互相之间都要体谅、帮助。不论对任何事都要发扬民主,听取大家意见,对的应采纳,不对的应解释。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的,不同认识是许可的,这对工作有好处。彭真同志就是这样做的。可是,江青的做法却恰恰相反,动辄指责、刁难、骂人;不许别人提不同意见,哪怕是稍加说明,就会被说成是不听她的话、骄傲自大。

19631214日,《北京日报》发表社论《让现代戏之花盛开》。李琪特别让加上:“演现代戏光荣,演优秀的历史戏同样是光荣的。……过去艺术实践证明,凡是经过认真推陈出新的传统剧目,或用新的观点来编写的优秀历史剧目,同样能很好为今天广大人民服务。”彭真、市委宣传部坚持了(传统戏、新编历史戏与现代戏)“三并举”的方针。江青看了这篇社论很不满意,认为是表面拥护京剧改革,实际上是反对京剧改革。

■江青成了京剧改革的“旗手”■

京剧《芦荡火种》是根据沪剧《地下联络员》改编的,原本是江青推荐的,剧作家汪曾祺等改编。

李琪根据彭真同志意见,亲自抓这个戏的排练工作,积极发挥艺人的才智和大家的作用,集思广益,听取大家意见,并要求既要有京剧的特色,又要有现代戏的风貌。李琪同意大家的意见,面向群众公开试演,目的是听听群众意见。剧团开始登广告卖票,票卖得很快。卖了三天票后,李琪在家接到江青的电话:坚决取消公演。李琪气得脸煞白,两手发抖,坐下久久不开口。我问怎么了,他未回答,马上给剧团负责人打电话,说:“江青同志坚决不许上演。改演别的戏,给群众解释,不愿看的可以退票。她原来同意可是又变了,只得照办,麻烦你们了。”他在说服剧团同志。后来,他对我说,江青的突然袭击,害得大家白忙了几天,真难为剧团同志们了,辛苦了几天卖票,还得辛苦地把票收回来,得费多少口舌,还会引起群众不满。群众不知原因,定要怪剧院多变。

《芦荡火种》经大家呕心沥血,共同奋斗成功了,大家都很满意。可是江青不满意。她把中国京剧院著名导演肖甲等几位负责人找去,要他们把“茶馆”一场戏去掉。大家讨论几次不同意去掉。茶馆里的三方对唱也是剧中重点的一场,唱、演都十分精彩,可以说是戏中之戏。肖甲说,掌握生死簿的人,教生才能生,引起大家大笑。李琪和彭真同志都认为必须保留。经过大家努力争取,“茶馆”一场戏总算保留下来了。周总理后来说保留得好。大家都学着唱,说明群众很喜爱这段唱。19647月全国会演中,也得到大家的好评。1964723日晚上,毛主席看了演出,肯定这戏排演得好,并上台和演员合影留念。大家胜利了。如果没有毛主席的肯定,江青还可能要坚持去掉“茶馆”一场。但在成功后,却成了江青的样板戏,成了她的功劳。

毛主席看京戏《芦荡火种》时,彭真让李琪坐在主席旁边,便于汇报。李琪谦虚地推辞。彭真同志风趣地说:今天陪,是你演主角。他只好遵命。主席看完戏,很满意,指示将剧名改为《沙家浜》,说这样更合实际。然后上台接见演员,大家都很高兴。《沙家浜》是反映新四军斗争的,陈毅副总理很高兴,看了好几场。彭真更为关心,直接过问戏剧改革。他经常看排演,与名演员马连良、张君秋及青年演员马长礼等座谈,还找编剧、作家座谈,听取大家意见。戏剧改革在作家、演员等努力下取得很大成绩,但江青霸为己有,她成了京剧改革的“旗手”。

■江青和北京市委的分歧越来越大■

昆剧是人们喜爱的传统剧种之一。《晴雯》是王昆仑副市长写的剧本,内容写的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丫环晴雯。剧本写得好,演得也很好,演员充分表现了晴雯的特点。虽然唱词不大能听懂,但有字幕,演得成功。事后李琪接受王昆仑同志的意见,写了一篇文章登在报刊上。彭真同志关心地说:“好戏、好的文章也得注意,不要为此引起有些人的不满。”可能彭真同志已觉察出江青对北昆剧团的看法。果然,江青到北京搞剧改实验,提出取消北昆剧院。先是要改为昆剧队,李琪反映大家不同意。为了保留这个剧种,打算改为昆剧团,市委多次想方设法保留这个剧团。一直坚持到1966年初,在江青的压力下,不得不取消了北昆剧团。如今,昆剧院又恢复了。

《箭杆河边》,是北京作家刘厚明在顺义县根据一些素材创作的,反映农村的阶级斗争。江青看了说,正不压邪。

《矿山兄弟》,反映门头沟京西煤矿的一个侧面,于是之、赵起扬同志写的,北京人艺演出,参加了华北现代戏的会演。当时正批“中间人物论”,有人提出《矿山兄弟》里的老二是“中间人物”,这对工人阶级来说不妥。这一提法正合江青的心思,要作为开展批判的对象,在会演上引起争论。19641118日,彭真观看话剧《矿山兄弟》,认为这戏好,有教育意义。

当时报纸大批特批“中间人物”,正常意见不能说话辩解。好戏也不敢多演,只许演完美无缺的英雄人物。事实上,先进、中间和落后是密切、有机联系的,全面反映对大家教育更深,尤其是戏剧。

《山村姐妹》,是反映昌平农村搞果树技术改革的话剧,刘厚明编写的,由北京人艺和农村文化工作队上演。排演中,李琪要我(时任农林局副局长)找几位果树专家去座谈。看了反映农村的戏,大家很高兴,也很重视,提了些建议。当时剧团的负责人和演员都重视我们的建议。排演后,参加了华北局现代戏会演,得到大家的好评。1964516日至25日和1965年,彭真、刘仁等两次观看北京市职工业余文艺创作会演节目。可江青却认为这出戏是演北京的,《矿山兄弟》也是演北京的。演北京的戏多了,后来竟成为北京市委的“罪状”。李琪说,彭真同志要求作家深入生活,去农村、厂矿企业,反映北京,却成了“大北京主义”,是“宣扬北京成就闹独立”的一种表现。

《杜鹃山》,原名《乌豆》,是反映坚持井冈山斗争的戏,由北京京剧团演出。主角乌豆由裘盛戎演,女主角党代表由赵燕侠演,郑老万由马连良演,演得好,剧情教育人,激励人。1964624日,彭真看这出戏的排演,在休息时和演员座谈,说:反映工农红军在井冈山斗争生活的戏是好戏,可以站得住。剧本大部分可以先定下来,演员就好琢磨了。剧本不定,五心不定。剧本中有一部分还要改一改。座谈中还对主要人物塑造,红军的官兵关系、军民关系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他鼓励著名京剧老演员马连良说:你64岁了,背台词相当辛苦,为了这个也应该表扬你。

江青看了却有意见,认为没有突出党代表,女主角唱词也少。她还说男主角用错人了,有损英雄人物的形象。

市委、李琪认为对从旧社会过来的名角,不能要求太苛刻,他们是名角,有演现代戏的愿望,排练时很卖力气,演出后反映都好。江青却说现代戏还必须是中青年演。北京很重视人才的培养,谭元寿、马长礼、李元春等等,担子都很重。青年人也需要中、老年名演员带,这和干部的培养使用是一个道理。而演戏更是不同,唱、念、做、打等,都不是一日之功,得经过严格的训练。培养一个好演员比培养干部还难,只是性质不同罢了。搞艺术,男演女角,女演男角的著名演员多得很,像梅兰芳、程砚秋、丁果仙,毛主席和周总理都很器重和尊重他们。各有各的好,不能千篇一律,更不用说对待名家了。

后来,江青又组织汪曾祺、张艾丁等在《乌豆》基础上改编为《杜鹃山》,演出时不用马连良、赵燕侠。《杜鹃山》也成了她的样板戏。

《南方来信》,是评剧院根据反映越南反对美帝斗争的话剧《南方来信》改编上演的,马泰主演。这出戏不仅中国人看了感动,196571日,来访的越南客人看了也很高兴。可江青看了却说是赶任务,粗制滥造,反映英雄人物的事迹不够。

彭真同志提出要发动作家和群众“写北京、演北京”。北京市还开展了各条战线、群众性的文艺活动,群众自编自演节目,为文艺战线增加了活力,形成了业余的文艺力量。江青看不起业余演出,不仅认为分散精力,还把“写北京、演北京”列为北京市委的“罪状”。

■彭真要李琪“不要胆小怕事”■

李琪曾说过,江青找他多次,他对江青越来越反感,不愿意见到她,而愿离得远远的。“文革”开始后,江青就讲李琪是个“死顽固”,是彭真的“死党”,是死不回头的“死硬派”,是死不悔改的“走资派”。

1965年底,李琪到房山县黄辛庄搞“四清”,他高兴地说:“这样江青就不打扰了。”但江青在1966年还是把他叫到上海,但又不见他。张春桥每天都去看他,劝他多看看上海,再等等。过了半月之后,江青才见他,见面就指责他:“不准老子试验,老子到别处试验。”恶言恶语。李琪只好听着。他于1966年春节前两天(119日)回来,向市委负责人刘仁、万里、郑天翔三位书记作了汇报。

经市委研究,同意了江青的意见,要李琪以他个人的名义,给江青写信,汇报了市委的意见。后来,我从档案中发现了这封信,主要内容如下:

我从上海回来后,即把您的意见向市委作了汇报。市委讨论以后,我当即把讨论的意见在电话中扼要地告知李鸿生同志,想已知道。

1.关于把北京京剧团全团作为您的实验团的问题,市委又作了最后的确定。薛恩厚同志已向全团宣布,目前全团情况很好。

2.关于取消北昆充实京剧团的问题,市委已作了决定,北昆现有一百人(演员四十余人),北京京剧团准备挑选七十人左右,包括您说的人,由文化局安排。当然有些同志还会有不同的意见。如果原来的昆剧演员要试验一点革命戏也可容许他们试验。

3.关于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的问题。根据您的意见,裘仍然留在北京剧团(春节中他演出《雪花飘》小剧颇受观众的欢迎)。关于马连良、张君秋的问题,市委研究了您的意见。他们又有演现代戏的要求,也还有些观众看,因而决定他们到京剧二团,除了在戏校教戏外,也还可以演一些他们能演的革命现代戏,或可允许演的老戏。我昨日已找他们谈了,准备过几天他们就到二团去,可以允许演的老戏,社会主义建设的革命现代戏,大型的革命现代戏,他们也可以学过来演。

以上就是市委讨论的意见,特此函告。

这封信写好后送市委主要领导同志审阅。李琪在上面这样写着:“刘仁、天翔、万里、邓拓同志,送上我给江青同志写的一封信,彭真同志说请你们看后再还给他看。”

本来李琪从上海回来后心情就不好,给江青写了信更为不安。这封信经过书记们的传阅,作了一些改动,有的口气变了。李琪怕引起江青的不满,会使江青认为市委压她,起码也是对她的不尊重,这封信会引起麻烦。所以他向彭真同志建议不发为好。但彭真同志坚持要发,要他照办,“不要胆小怕事”。

友情链接

郑州擎天近代中国研究国家档案局国史网求是网凤凰网国际在线中国青年网共产党员网光明网中国日报网央视网中国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网河南党史网

党史博览杂志社主办 Copyright © 2000-2018 中共党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党史博览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豫ICP备18012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