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鉴今 资政育人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精品图文回顾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李克农(上)
来源:《党史博览》2023年第2期  作者:罗元生  点击次数:


1945年8月28日,李克农(左一)等人到延安东郊机场为毛泽东一行赴重庆谈判送行

 196229日,李克农走完了他63岁的生命旅程。翌日深夜,国家副主席、76岁高龄的董必武,望着窗外漫天飞舞的大雪,作诗哀悼:“三十年前事已赊,知君才调擅中华。能谋颇似房仆射,用间差同李左车。天不慭遗兹一老,人如可赎岂千家。箕裘克绍芝兰秀,高举红旗幛落霞。”董老是中共创始人之一,对李克农知之深、情谊切,一句“能谋颇似房仆射,用间差同李左车”,将李克农的作用和才华,与唐太宗倚重的大臣房玄龄和秦汉之际的大谋士李左车相提并论,不仅生动描述了李克农对中国革命的贡献,还间接揭开了一个谜底。在57位开国上将中,李克农是唯一没有在战场领过兵、打过仗的将军。他来自一个特殊的战场,是我党我军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成立前后,李克农抱病为新中国的安全稳定,用生命践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初心。

■精心筹划,保卫毛泽东进北平

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前夜,中国共产党于194935日至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在会上,毛泽东宣布: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到城市。会后,中共中央开始了大规模的行动准备——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

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进发。毛泽东说:“党中央进北平,这是一桩大事,政治意义十分重大,是在党和军队胜利的历史上最有意义的事情,一定要计划好。”

323日晨,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率中共中央机关及人民解放军总部人员分乘汽车前往北平。这支由11辆小汽车、10辆卡车组成的车队向北平驰去。23日晚,毛泽东一行住在唐县淑阎村。24日到达涿县,毛泽东与周恩来商定从涿县出发的具体事宜。最后商定于325日凌晨2点,毛泽东等先乘火车进北平。

北平、天津解放前夕,时任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和情报部部长的李克农指示情报研究机构,编写了平、津概况,供即将入城的干部及新闻记者参考使用。

为确保顺利接管城市,1948年李克农还在河北省平山县黄村举办了“西黄训练班”,学员有从各解放区挑选出来的有斗争经验的地、县公安局局长和县委书记,有经过中组部和华北城工部调集来的刚从平津到解放区来的青年党员和大学生。这些人都有过从事地下工作和民主运动的经验。训练班的总人数刚好108人,后来被人们戏称为“一百单八将”。

19489月,训练班正式开学,在李克农的组织下,训练班采取“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方法,讲形势、讲情况、讲政策。李克农还亲自授课。这个训练班虽然为时仅仅3个月,但收获不小。北平解放后,这批受训的干部跟随李克农进入北平,协助中共中央接管北平。

按中央部署,李克农先期到达北平,安排打前站的工作。为安全保密起见,中共中央机关的代号为“劳动大学”。在“劳动大学”的名称下,李克农设立了三个临时机构:劳动大学筹备处(办理交涉和备置用具)、劳动大学收发处(调查社会情况、布置警卫及为中央机关来北平人员办理住宿介绍等具体事宜)和劳动大学招待处(负责香山地区的房屋修理、布置和租借等任务)。

为保卫中央机关和毛泽东的安全,叶剑英和李克农对沿线铁路作了周密的布置。322日,两人联名致电周恩来、任弼时、杨尚昆并报中央。

从涿县到北平清华园,共有12个站,约60公里,两小时内即可到达。每站派负责人两名,一守电话,一盯道岔,并监视车辆通过。在中央首长从涿县换乘火车进北平时,为保证安全,编为3趟列车,每列车8节车皮。第一列车挂8节客车车厢,载警卫部队和少数干部以及警卫人员,为压道车,到西直门站下车,然后用卡车将他们送至香山。第二列车挂8节卧铺车厢和1节餐车车厢,直开到清华园车站。第三列车挂5节客车车厢和3节行李车厢,开到前门车站。周恩来复电同意了这个方案。

按计划,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在北平西郊的清华园火车站下车,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则从西直门火车站下车。这两个车站成为安全保卫的重点。

西直门火车站由中央警卫团先入北平的一部分和北平纠察总队负责。而清华园火车站的警卫工作,事关毛泽东的安全,则由李克农领导的中央社会部便衣队负责,车站外围由北平市公安局配合。

清华园车站是个废弃的旧车站,过去基本上不用。此时,作为毛泽东进北平的停靠车站,24日当晚,灯火通明,一派繁忙景象。李克农不敢大意,亲自和北平市公安局局长谭政文到清华园车站检查部署情况,直到一切稳妥后,他才松了口气。

为防途中有变,李克农还提出了一个方案:在前门火车站也安排警卫,如果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前门站临时下车,避免保卫工作措手不及。

25日凌晨4点左右,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平安抵达北平清华园站。火车进入站台,周恩来立即下车去找李克农。见了李克农,周恩来问:“克农同志,这里一切都安排好了吗?”

李克农将中央领导进北平的安全保卫工作向周恩来作了大致的汇报。周恩来满意地点了点头。

根据李克农的安排,毛泽东等人下火车后改乘汽车,前往颐和园益寿堂休息。

入城仪式结束后,毛泽东乘车前往香山,住进了香山双清别墅。这也是出于安全考虑:北平毕竟刚解放不久,毛泽东如果住在北平城内,一旦出了问题,后果不堪设想。而香山地处北平西郊,重峦叠嶂,清泉幽幽,不仅景色怡人,而且易于安全警卫。

早在25日,李克农就指示:“由东北社会部部长王范、中央社会部的干部尚山羽等组成中央社会部工作组立即去北平西郊,为党中央打前站。”

根据李克农的指示,中央社会部的工作队以北平西郊为重点,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摸底调查,一份份报告送到了李克农的手中:《北平西郊概况调查》《香山概况》《颐和园工作报告》《海淀区工作报告》《青龙桥情况调查》等等。同时,北平市公安局也抽出力量协助调查。

毛泽东在香山,集中精力抓了几件大事:同南京政府和谈、指挥渡江战役、筹建中央人民政府等。毛泽东在香山住了近4个月。是年7月,他离开香山正式搬入中南海,住进了丰泽园的菊香书屋。

在香山,毛泽东还就中共中央进北平的安全警卫工作,召集会议作了总结。他批评了警卫工作,说:“你们搞得我进北平比蒋介石进北平还厉害。”

事后,李克农也给党中央和毛泽东写了一个关于打前站的总结报告,认为自己工作中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只考虑安全第一,而其他的一些问题则考虑较少。

批评归批评,检讨归检讨,但李克农心中却很高兴:毕竟,这是多少年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第一次进入大城市,一切平安,自己的辛劳终于没有白费!

■抱病赴朝,谈判桌背后的“隐形人物”

19506月朝鲜战争爆发,此时的李克农是中共中央情报委员会副书记、中央情报部部长、外交部副部长、中央军委情报部部长。他决定中止治病,尽快从苏联回国。

19516月的一天,毛泽东在中南海召见了李克农。

毛泽东对李克农说:“我点了你的将,要你去坐镇开城,外交部组成一个班子,乔冠华也去,军队也要有人参加。”

“我马上准备出发!”李克农毫不犹豫地回答。

不过,李克农还是向中央如实地反映了自己的病情,使中央能有所准备。

毛泽东在考虑之后,依然定下来:还是李克农去。也许,只有李克农是他心目中最合适的人选。随同李克农前往的,还有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局长的乔冠华。


李克农(前坐者)与邓华、乔冠华、解方(后左起)在一起合影

临行前,毛泽东专门接见了李克农和乔冠华,同他们进行了长谈,并要他们立即组织一个工作班子。李克农还特意选调了几位同志及两部可接收各大通讯社新闻的收报机,以便了解各方面的反应。他还请志愿军派出一个参谋班子前往开城,使谈判班子能够及时了解战场情况的变化。周恩来也和李克农、乔冠华作了详谈,并送给他们一句意味深长的古语:“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经与朝鲜方面协商,李克农为中朝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协助其工作,对外公布的名单则是人民军的南日、李相朝将军和志愿军的邓华、解方、杜平、柴成文等人。南日大将,曾在苏联留学,当时任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是金日成指定的朝中方面的首席代表。

由于李克农的身份很特殊,他既是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又担任了代表团的党委书记,不便公开,大家都称李克农为“队长”,称乔冠华为“指导员”。

77日,中朝代表团抵达开城。谈判的会址定在了开城市区西北约两公里的高丽里广文洞的来凤庄。市区房屋密集,不利于安全警卫,而这里较为清静安全。来凤庄的西南,有几家民房,再靠西南,有一幢别墅式的平房,志愿军代表团就驻在这里。

开城谈判代表团分为前方、中间站和后方指挥三线。第一线是直接出面的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谈判代表南日、邓华等人;第二线是乔冠华、柴成文,由柴成文负责联络;第三线则是幕后坐镇的李克农。李克农负责将每天的谈判情况上报毛泽东、金日成和彭德怀。

710日,来凤庄一间长18米、宽15米的大厅,成了全世界注目的焦点,艰难异常的朝鲜停战谈判从这里开始,一谈就是两年。

这两年,在李克农眼里显得是如此艰难而又漫长。这不仅是他在新中国成立后所领受的最庞大、最艰苦、最复杂的一项任务,而且他是一边与病魔斗争,一边完成任务的。

随着谈判的深入,李克农的身体也日渐恶化。他是拖着严重的病体来到朝鲜的。当时,他视力微弱,眼睛几乎要贴在炕桌上才能看清东西,哮喘病经常发作,疼得气都透不过来,加上房子里设了朝鲜式的地炕,十分闷热干燥。隔不一会儿,他就要到房子外面去大口大口地吸上几口潮湿的冷空气,才会好受一些。长期伏案工作,胸口被挤压得十分难受,又引发了心脏病。一次正在开会,他突然头一歪,昏迷过去,幸亏在场的人及时抢救他才苏醒过来。病痛的折磨,使得他的双手常常发抖,手中的笔不时从炕沿上滑落下来。

中共中央很快了解到李克农的身体状况。根据中央决定,195111月,外交部副部长伍修权奉命去朝鲜接替李克农,李克农回国休息和治疗。

朝鲜停战谈判的确是一场针锋相对、剑拔弩张的“白刃战”。当伍修权向李克农谈了要接替他,让他回国休息和治疗的事时,李克农坚持说:“临阵不换将。”

1951710日到26日,经过半个月时间的唇枪舌剑,双方代表团终于达成了谈判的五项议程。

当谈判进入第二项议程时,很快便僵住了。朝方反复提出应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而美方却以“海空军优势必须在地面得到补偿”为由,断然加以拒绝,并以沉默不语的冷场战术来拖延时间。到810日第20次会谈时,这种沉默达到了高潮。

会谈开始后,中朝代表发言完毕,美方首席代表乔埃却率其部下拒不作答。结果,会场上出现了长时间的死一般的沉寂。

柴成文有点急了。他悄悄走出会场,来到会场外的一座帐篷里,问李克农该怎么办,李克农冷静地写了三个字:“坐下去!”

柴成文将字条带回会场,在中朝代表手中传递下去。大家看到李克农的指示,一个个都屏住了气,终于以整整2小时12分的沉默对抗创下了谈判史上的空前纪录。

当然,“闪电战”也有,有的会谈25秒钟就宣告结束。

在解决了军事分界线这一关键问题后,自19511127日起,谈判转入讨论第三项议程。

当时,中朝方面的一些代表认为,既然军事分界线这一棘手问题已经解决,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而李克农在全面分析了形势、任务和敌我双方的对策,以及敌人可能设置的障碍后,认为不能放松警惕。

李克农叮嘱大家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他向我方代表传达了中共中央、毛泽东有关和谈的指示:“原则要坚持,策略要灵活。和固有利,拖也不怕。只要涉及朝鲜人民的主权,我们决不让步!”

代表团成员按照李克农的指示,坚持原则,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美方的险恶企图。经过力争,终于迫使那些宣称“到地狱结了冰才能放弃”的美方代表服了输,于195252日在这一议程上达成了协议。

随着谈判的继续进行,美方代表越来越相信,在中朝谈判代表中,有一位巨大的“隐形人物”在策划、指挥着一切,正是此人,才是他们要与之较量却又难以战胜的真正对手。

这位足智多谋的“隐形人物”,就是李克农,这场特殊战役的中朝方面的直接总指挥。

1953727日,艰苦的朝鲜停战谈判,终于在我志愿军的军事打击配合下达成协议,抗美援朝战争至此终于落下了帷幕。这次谈判,历时2年零18天,两易会址,五次中断,开大会58次,小会733次。李克农以高超的斗争艺术和斗争策略,一次次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未完待续)

 

友情链接

郑州擎天近代中国研究国家档案局国史网求是网凤凰网国际在线中国青年网共产党员网光明网中国日报网央视网中国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网河南党史方志网

党史博览杂志社主办 Copyright © 2000-2018 中共党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党史博览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豫ICP备18012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