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鉴今 资政育人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精品图文回顾

皮旅中原东路突围成功背后的“秘密”(下)
来源:《党史博览》2020年第8期  作者:吴东峰  点击次数:

   图片说明:1955年皮定均被授予中将军衔

■同舟共济:“人桥”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磨子潭,是皮旅穿越大别山的最后一道屏障。

所谓磨子潭,其实是淠河的一段。大水从岳池奔涌而下,河中央有一块黄石头,又大又圆,直径10多米,东面水大,西面水小,河水经年累月围着它转,冲出了一个很深的潭,故此得名。

如今我们站在这里,面对着的是一片安静的河面,对面的三座大山仍如屏风般立在眼前,当年的磨子潭早已不见踪影了。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治理洪涝灾害,这里建起了佛子岭、响洪甸、磨子潭三座大型水库。

201881岁的汪舟龙,退休前是磨子潭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后来,镇里返聘他编撰镇志。当年皮旅抢渡磨子潭时,他已经记事了。

汪舟龙回忆,那天夜里,睡到半夜,突然响起了一阵枪声,我们都吓得不敢动,到了早上,枪声才逐渐停了。八九点左右,汪舟龙跑出门去看热闹,眼前的情景使他惊讶不已:黑压压的部队开过来,三五成群,接二连三地走过去,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一直走到下午三四点。

汪舟龙后来才知道,这支被群众称为红色部队的,就是皮定均率领的皮旅,而此时的皮旅正面临着生死考验。

当皮旅官兵赶往磨子潭结集时,国民党军整编第48师的部队已在岳西、舒城、潜山布防阻击,其先头部队夜半可赶到磨子潭。这是皮定均在电话里诈获的敌人情报。

形势十分严峻。部队已经来到磨子潭,乌云密布,大雨骤至。敌人正在向大河逼近,要抢占河对岸如屏风似的三座山头,依托大河之险,阻挡皮旅6000余人马渡河。

抢渡磨子潭的过程惊心动魄。

皮旅官兵都记得,在突如其来的变化中,即使情况万分危急,皮定均依然头脑清醒,应付自如。他没有像赶鸭子一样赶部队下水,而是向船工作了调查,找到上游水位最低的三个地方作为徒涉场。与此同时,皮定均十分严厉地下了三道命令:

第一,命令1团团长王诚汉:“1团火速徒涉过河,协助3团向敌人反击。”

第二,命令工兵连连长:“与老乡组成摆渡队,用木船,摆渡23位妇女、2个婴儿和其他伤病员,要绝对保证安全。”

第三,派出骑兵通信员,向担任后卫的2团团长钟发生传达命令:“迅速跑步跟上来,徒涉过河。”

很快,各部队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地渡过了磨子潭。汪舟龙至今仍十分迷惑:这一夜,大雨倾盆,水涨岸远,皮旅是靠什么工具渡过磨子潭的?

舟渡?老人说,一条船,只能装10人,总共才有5条船,6000余人要何时才能渡完?

桥渡?老人说,因水深流急,风大浪高,三次架设都没成功,夜半就放弃了。

皮定均的警卫员赵元福回忆,夜里10点钟左右,皮定均果断地说:“我们不能犹豫了,现在只能用小船把女同志和伤病员渡过去,部队涉水过去。”

而后,皮定均与徐子荣、方升普站在岸边商量,当机立断,决定全旅徒涉过河。起初,水深齐胸,到河中心,水面上只露出一个个脑袋。徒涉过河困难很大。参谋长命令工兵把绳子接起来拉过河,然后官兵们拉着绳子过河。

汪舟龙采访了许多当事人,许多人都说是用一条很长的绳子拉过去的。但据汪舟龙了解,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可能有那么长的绳子。

皮旅老战士李堂明的一段回忆揭开了这一秘密:

狂风夹着暴雨,打得人脸生疼。急流又把人冲得东倒西歪,恶浪一个个劈头盖来,不时地叫你呛上几口水。河底又全是溜光圆滑的石子,稍不小心就会跌倒。我们互相拉着腰带,连成一条长链,在波涛中艰难地前进。敌人的机枪、炮弹向着河面上乱射乱轰,长链中不断有人被流弹击中倒下,被汹涌的河水卷走,其余的同志又抢上一步,把链条接上……

原来,一部分战士手拉手结成一道“人桥”,成为名副其实的中流砥柱,让战友们攀附他们的身体,横渡淠河。

汪舟龙还谈到,急流弹雨中的皮旅分三路强渡,其中有10余人被急流卷走。作为先前渡河的313连在阻击国民党军的战斗中,被敌割断,与主力失联,后编入鄂东独立25团。这段很少被人提及的历史,证明皮旅在千里突围中,并不是毫无损失,而是起码损失了一个连以上的实力。

大部分部队过河后,皮定均、徐子荣等旅领导才开始乘船过河。

皮定均警卫员赵元福回忆说,皮旅长一边指挥部队徒涉,一边帮助妇女和伤员上船。当皮定均看到船要开动时,便直接走下河床,要和官兵们一起涉水过河,但幸亏被站在水里的战士一把拉住了。

新中国成立后,皮定均与毛泽东在一起

■令行禁止:皮定均要求部队立即出发的决心毫不动摇■

走出大别山后,便是一马平川的皖中平原。

1946713日,皮旅6000余人集合在毛坦厂镇东山坡上,召开了穿越皖中平原的动员大会。在这个动员大会上,皮定均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要求部队彻底轻装:“除了武器弹药和身上穿的衣服鞋子,其他东西一律甩掉!”皮旅老兵晁尚志回忆说:“皮旅长令行禁止,决不客气,决不马虎,决不犹豫,决不动摇。”

军令如山。据皮旅老兵回忆,那一天动员会后,皮旅官兵的背包,整整丢满了一山沟,横七竖八,花花绿绿。一驮子一驮子的档案、文件,在火中化成了青烟。

不仅如此,皮定均还对轻装进行了严格的检查,轻装彻底到所有的炊事担子、公文箱子和个人的全部用品,甚至连走不动的牲口都要精简掉。

部队进行彻底的轻装,为的是接下来的五天五夜的高速急行军。因为在接下来的五昼夜里,他们要和国民党的围堵部队“赛跑”:向东飞奔350公里,冲出敌人即将合拢的包围圈,与苏皖解放区部队会师。

715日拂晓,皮旅31营轻取官亭镇,俘虏地方民团百余人。此时,部队由于连续行军,格外疲劳,但在该镇仅停留不到一小时,便又出发,向北拐向凤阳。

本来计划在吴山庙休息,但皮定均听侦察队报告,敌人已在淮南路两侧强征民夫抢修工事,又当即决定:“在吴山庙吃饭,吃完饭立即出发。”2团团长钟发生提出:“部队太疲劳了,休息一天吧!”

皮旅老战士张国治生前接受笔者采访时回忆,为了休息的事情,钟发生团长和皮定均旅长两位老战友竟然大吵了一架。

皮定均斩钉截铁地说:“不能停留,吃过饭马上就走!”毫无商量的余地。

钟发生指着皮定均大吼:“你算什么英雄,怕死鬼!在这里休息一天有什么了不起?敌人来了,老子去打!”

骂归骂,走归走。钟发生不敢违抗军令,很不情愿地带部队出发时,还在大街上骂骂咧咧。

其他领导也有主张休息的,但皮定均还是那句话:“走!服从命令!”

此时,人称“政委妈妈”的徐子荣看到部队官兵实在太疲惫了,也劝皮定均:“是不是稍稍休息一下?短一些,不要一天,三个小时吧。”徐子荣是皮旅党委书记,1927年入党的老党员,年龄也比皮定均大六岁。

可是,这时皮定均的犟脾气上来了,连徐子荣的面子也不给。他说:“部队停不得,三个师的国军正向我们包围过来,这里多停几个小时,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如果把部队损失了,我们怎么交代!”

皮定均没有发火,而是一脸严肃,脸色铁青,加上那上翘的嘴唇,由喜变怒,更加可怕。他要求部队立即出发的决心毫不动摇!

皮旅官兵还是按照旅长的命令,准时离开吴山庙,连夜抢越淮南路,进入定远地区,再向津浦路飞速前进。

就在皮旅离开吴山庙不到3小时,国民党军整编第48138旅乘汽车于次日凌晨赶到了淮南路。

张国治说,当他们赶到时,我们早已越过淮南路,走出几十里地了。他说:“如果当时皮定均不坚持自己的意见,在吴山庙休息哪怕只有3个小时,其后果就不堪设想。”

■情深义重:突围中诞生了两个小生命■                                 

皮定均之子皮效农在出席纪念皮定均诞辰90周年活动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父亲是个军人、战将,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军令如山,可是在平时生活中,他又是个老农、慈父。也许是从小在大别山生活的艰辛和苦难,家庭的破碎和奶奶的教育,使他对劳动人民具有一种本能的尊重与热爱。他常教育我们要尊重警卫员、驾驶员、炊事员、保姆,尊重他们的人格。这与我奶奶对我父亲说的“见到穷人讨饭要给一口饭”的话是一样的。

其实,皮定均又何止在家庭生活中是“慈父”呢?在中原突围行军打仗的日日夜夜里,皮旅官兵对他的“慈父”形象记忆犹新,亲切而温暖。

他们说,别看皮司令指挥作战军令如山、六亲不认、铁面无私,但他对战友、对部属、对老百姓可好啦!在皮旅官兵眼中,嘴唇上翘、喜气洋洋的皮定均,是和蔼可亲的“兄长”和“慈父”。

参加皮旅突围的官兵中,有23位女同志。这些女同志非常了不起,她们与男同志一样,跋山涉水,走完了艰难困苦的24天行程。

不仅如此,在突围过程中,女兵队伍中还诞生了两个小生命,这是中原突围奇迹中的“奇迹”。

第一个生孩子的是供给部部长范惠的爱人薛留柱。中原突围时,她已临近分娩,旅首长知道她要分娩,专门配了一匹骡子给她骑。薛留柱在快走到吴家店时,感觉到有临产的预兆,孩子是在当地农民家的灶房里出生的。为了纪念中原突围,范惠夫妇为这个女孩取名“中原”。

范惠夫妇一辈子都记得:皮定均、徐子荣等旅领导知道后,都来看望和道喜。他们说:“行军打仗还添丁增口,真是大喜事啊!”

他们记得皮定均抱起小中原,边端详边夸奖:“这娃娃漂亮,名字很有意义,要好好照顾她。”皮定均命令:派一副担架,四个战士,轮流抬着母女行军。

四天后,皮旅在狂风暴雨中抢渡磨子潭。赵元福回忆,这时,敌人的机枪子弹已经落到河中间,炮弹掀起的水柱几乎把小船震翻。皮定均目送家属、伤员上船时,很快发现了队伍里少了一副担架。他问供给部部长范惠和他的爱人薛留柱:“孩子呢?”范惠没有回答,仰头望天。薛留柱泪水涟涟,低头不语。

皮定均立即明白了,他们为了不影响部队行动,把刚出生的孩子送到老百姓家里了。此时,皮定均无法发火,也无可奈何,他叹了口气,说:“算了吧,算了吧,这孩子多可爱啊!”

时隔28年后,范惠夫妇终于在大别山区找到了自己的女儿中原,当时她已经是几个孩子的妈妈了。

在突围途中诞生的另一个小生命,是3团参谋长青雄虎、何济华夫妇的孩子,一个名叫“突突”的女孩。

皮旅31营营长赵联诚回忆,当时,2团和1团在前面打得正紧,皮旅长命令,作为后卫的3团快速向前靠拢,准备投入战斗。正在这时,青雄虎对赵营长说:“我先到前面去,你走慢点,我爱人要生孩子啦!”赵营长慢慢走,等到了骑在马上的团参谋长爱人何济华。赵联诚回忆说:“她脸色发青,羊水都流出来了。我们把她扶下马,不到二十分钟就生下了一个女孩。”

皮定均是在一座桥下指挥部队攻打青风岭时,得知青雄虎爱人生孩子了。3团团长曹玉清回忆,先头部队发起两次佯攻都失败了,皮定均顾不上细问,却关照卫生队派个医生去照顾,并特别嘱咐曹玉清:“一定要保证母子平安。”

强攻青风岭战斗结束后,皮定均一直站在路边等着3团的队伍上来,打听青雄虎爱人在哪儿。当看到何济华拄根棍子走在队伍里,有个战士帮她抱着新生的婴儿,皮定均非常惊讶:“你怎么不坐担架?这身体怎么能受得了?”

何济华回忆,皮定均从战士手中接过婴儿,对着小脸蛋亲了一口。他高兴地对何济华说:“这是战火中诞生的孩子,我们这支部队后继有人啦!”何济华和几位女战士都提议皮旅长为小孩起个名字,皮定均稍微思考一下,说:“就叫突突吧,在中原突围中诞生的孩子。”

在突围路上“突突”枪声中诞生的“突突”,一出生就习惯了枪声。何济华说,第二天在抢渡磨子潭时,敌人机枪子弹打穿了她的襁褓,她也不哭不闹。但是部队一停下来休息时,她反倒哭闹起来。

范中原、青突突,两朵战地之花,她们的名字合起来代表“中原突围”。这两朵战地之花,不仅仅是爱情之花、生命之花,更是皮旅这一坚强集体中的团结友爱之花。她们确实是中原突围“奇迹中的‘奇迹’”。■

〔作者声明:本文写作中参阅了皮效农主编的《皮定均的一生》(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及皮定均著《铁流千里》、张凤雏著《将军生死录》等作品,特此鸣谢!〕

友情链接

郑州擎天近代中国研究国家档案局国史网求是网凤凰网国际在线中国青年网共产党员网光明网中国日报网央视网中国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网河南党史方志网

党史博览杂志社主办 Copyright © 2000-2018 中共党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党史博览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豫ICP备18012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