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鉴今 资政育人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外交风云

联合国里中国元素大放异彩——来自中国的四大艺术赠品的故事
来源:《党史博览》2018年第2期  作者:万经章  点击次数:
      每年9月,世界各国政要和数以千计的各界名流在联合国纽约总部汇聚一堂,共同商讨我们这个星球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议政之余,他们也会被联合国大厦内外的各国艺术赠品吸引并陶醉。
      众所周知,联合国不仅是当今世界最大最权威的国际多边舞台,同时也是世界瑰宝荟萃最齐全的地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废墟上诞生的联合国,给世界和平和经济复苏带来了希望。世界各国对这个新的国际组织寄予厚望,纷纷送来本国最具意义的艺术品以示祝贺。联合国秘书处为此曾专门建立了一个艺术委员会,专职处理礼品的接收和管理,并制定了统一的标准,规定所有礼品的主题应与联合国事业直接有关,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艺术性当然更不能忽视。向联合国赠送礼品被认为是会员国“不可剥夺的权利”。
     70多年来,随着成员国数目不断增多,联合国收到的捐赠艺术品也越来越多,现在已到了无处存放的境地。这些艺术品构成了联合国大厦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美化了联合国总部的环境,展示了各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使联合国总部变成了一个美轮美奂的多元文化艺术殿堂。

     在联合国收藏的众多艺术赠品中,中国元素历历可见,来自中国的四大瑰宝更是占据着显要的位置。


                                ■“万里长城”挂毯■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在三年之后的197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向联合国首次赠送了一幅具有国家象征意义的艺术挂毯——“万里长城”。几十年来,这幅挂毯一直高高悬挂在联合国大厦二层的代表休息厅的主墙上,居高临下,见证了联合国数不尽的跌宕起伏的风云变幻,经历了五洲四海冷暖无常的春夏秋冬。
      这件巨幅手织挂毯高5米,宽10米,由天津几十名织毯高手以248种色纱织成。挂毯以北京居庸关长城为模板,展示了中国长城蜿蜒万里的雄姿,绿色的山峦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之中,象征着中国大好河山一片欣欣向荣。
      宽敞的代表休息厅在联合国大楼内占有重要地位,是各国常驻联合国外交官和联合国秘书处官员休息交往的地方。每年9月联合国大会以及其他重要活动期间,各国政要摩肩接踵,上百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纷至沓来,代表休息厅便成了世界各国政要和权贵的聚会社交场所。从邓小平开始,历届中国领导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足迹。中国的万里长城巨幅壁毯高挂在联合国代表休息室南面的主墙上,阅尽了无数的英雄豪杰;长城脚下,上演了无数的国际历史大剧。长城壁毯已成为联合国大厦的当家瑰宝。
       笔者在联合国总部工作期间,曾多次与联合国同事以及各国驻联合国代表团的官员在这里商谈工作。有一次应美国代表团政务参赞之邀在代表休息厅喝咖啡,席间美外交官戏问:“中国的毛主席说过不到长城非好汉。现在我就站在长城挂毯下面,是不是也算好汉了?”我笑答:“是也非也!能来到这里的人当然非等闲之辈,但现在的你毕竟只是站在挂毯上的长城脚下。等到有一天你真的登上了远在大洋彼岸的万里长城,那才是名副其实的英雄好汉!” 美国友人耸肩笑之。

                           ■“成昆铁路”象牙雕刻■
      197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还向联合国赠送了另一件绝世工艺品:一件展现中国成昆铁路雄姿的大型象牙雕刻——“成昆铁路”。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国际象牙贸易在历史上一直是合法存在的。1975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生效,国际社会开始对象牙贸易实施管控;1989年,该公约才正式通过了明确的象牙贸易禁令。中国这件赠品捐赠于1974年,在当时完全是合法的。
      这座牙雕底宽长各1.6米,高1米,由98位牙雕艺人用了8根象牙、耗时两年雕琢打磨而成,精致无比,巧夺天工,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中国成昆铁路穿越崇山峻岭的宏伟场景,是1100公里长的成昆铁路沿线风光的缩影。古人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修建从四川成都至云南昆明铁路之难,从牙雕上也可见端倪。
      这件大型象牙巨雕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艺术品,原来一直安放在联合国大会堂三层宽阔的过道大厅里,外面罩着装有防盗设施的巨型玻璃柜,供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参观。在联合国陈列展示期间,这座牙雕是联合国导游向八方来宾重点介绍的艺术品。看到如此精妙的雕刻艺术,游人们无不叹为观止!展陈期间,细心的游人也许会注意到安放牙雕的玻璃柜内有一个小水杯,那是为了防止牙雕干裂而采取的简易小措施,科技含量虽不高,但对于保护牙雕非常实用。
      2010年前后,联合国大厦的翻修工程分期分批地拉开序幕,大厦被逐步腾空,所有可移动的物件通通另觅存放之地,联合国繁多的会务和其他活动也全部临时挪到其他场所进行。为了保护“成昆铁路”象牙雕刻这件稀世珍宝,联合国主管部门与中国政府商议后决定,将“成昆铁路”大型牙雕移至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驻地,由中方妥善保管。现在,国际象牙贸易已被禁止,如果继续在联合国大厦内陈列象牙制品,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把这件罕见的艺术珍品交由原捐赠国中方保管,或许是最好的安排。目前,这件代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超水平的艺术巨作已成为旷世绝品。

                         ■青铜巨器“世纪宝鼎”■
     在联合国总部花园中心的草坪上,安放着由中国政府赠送给联合国的第三件艺术珍品——巨型青铜器“世纪宝鼎”。
      1995年秋,联合国为纪念成立50周年举办盛大的庆典活动,不少国家向联合国赠送了精美的礼品。作为历史悠久的大国,中国的礼品既要反映中华古老的文明和泱泱大国之风,又要切合时宜,为世人认知。几经筛选,中国政府决定为联合国铸造一尊承载中华文明的青铜大鼎,并命名为“世纪宝鼎”。
      宝鼎由上海博物馆监造,重约5吨,三足鼎立,双耳高耸,四周有商周纹饰,浮雕兽面,云纹填底。鼎高210厘米,象征即将到来的21世纪;鼎底座高50厘米,象征联合国成立50周年;鼎上铸有56条夔龙纹饰,代表中国的56个民族;鼎座上铸有“世纪宝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赠”的金文篆字,鼎内壁铸有金文:“铸赠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五十华诞”。      整个宝鼎造型古朴,工艺精湛,融中国古代高超的铸造技术和现代科技于一体,再现商周青铜器的淳朴古韵,是一件集古朴、典雅、浑厚、庄重于一体的艺术珍品。
     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世纪宝鼎”气宇非凡,独一无二,安放在联合国花园后,立即成为联合国人士及各国游人争相观赏的宝物,是游人驻足拍照留念的好地方。笔者也常常利用休闲时间来这里瞻仰礼拜。
      美中不足的是宝鼎上和安放宝鼎的基座周边都没有英文说明,面对鼎上天书般的金文篆字,一般游客很难明白它的出处和含意。笔者曾几次听到外国游人赞叹之余,纷纷猜测它为何物。虽然多数人知道它象征着古老的华夏文明,但也有不少游客一头雾水,有人说它来自韩国,有人猜测它源自日本,还有人说它可能是埃及金字塔里的祭物。
      遇到这种场面,我啼笑皆非,感慨之余,只好自告奋勇,当起了救场的“志愿解说员”。
      多年前,笔者有机会到上海博物馆参观,曾向监管铸造此鼎的部门反映过这个问题,也不知有没有采取补救措施。


                             ■景泰蓝礼器“和平尊”■

     2015年9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大会之际,代表中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了景泰蓝礼器“和平尊”,表达中国对联合国的重视和支持,传达13亿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的美好祝福。
      “和平尊”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工艺制成,尊高165厘米,最大直径79厘米,尊体以中国红为主色调,尊身上饰以中国传统吉祥纹案,并辅以丝绸之路等元素。尊顶端的龙饰象征守望和平,两侧的象首、凤鸟寓意天下太平、人民安康,尊体上有七只展翅高飞的和平鸽,代表联合国为世界和平而奋斗的70年。“和平尊”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体现了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交流互鉴、兼容并蓄、共同进步、传承发展的理念,既传递了中国人民爱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愿望和信念,也呼应了联合国以和平和发展为主旨的宪章精神。
      赠送仪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讲话时指出,在联合国迈向新的10年之际,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继续为实现联合国的梦想而共同努力。
      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潘基文感谢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所做的贡献,认为“和平尊”代表了中国同联合国的共同价值观和密切合作关系,表示联合国愿在新形势下与中国加强合作,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为全球减贫、应对气候变化而共同努力。
      一年多前,笔者重回纽约联合国总部时看到,“和平尊”摆放在联合国大厦二层代表休息厅的入口处,与悬挂在休息厅南墙上的长城挂毯一起供世界各国头面人物观看景仰。在联合国大会堂外面这个最显赫的大厅里,同时出现了两件中国的艺术品,它们遥相呼应,并列展陈,让中国元素在联合国大放异彩。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不恰好也凸显了中国影响力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幅提升吗?

友情链接

郑州擎天近代中国研究国家档案局国史网求是网凤凰网国际在线中国青年网共产党员网光明网中国日报网央视网中国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网河南党史网

党史博览杂志社主办 Copyright © 2000-2018 中共党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党史博览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豫ICP备18012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