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鉴今 资政育人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将帅风采

天津攻坚战:刘亚楼灵活机动运用 毛泽东战略战术的光辉典范(上)
来源:《党史博览》2017年第12期  作者:徐 宁  点击次数:
      天津战役是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进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次关键性的大规模的城市攻坚战。它的胜利创造出一个“天津方式”(即使用战争的方法,在短时间内彻底消灭反动派军队,完整地解放大城市),促进北平的和平解放以及整个华北地区的解放。战役于1949年1月14日10时发起,至1月15日15时结束,历时29个小时,全歼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刘亚楼指挥的天津攻坚战创造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攻克敌重兵集团坚固设防大城市的先例,成为解放军城市攻坚战的经典之作。

勘察地形——决定缓攻塘沽,先打天津

     1948年12月30日,中央军委任命刘亚楼为天津前线指挥部司令员。38岁的刘亚楼担当起指挥34万大军攻打中国北方重要经济中心城市的重任。

     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国民党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面临着东北、华北解放军的联合打击,已成惊弓之鸟。华北地区的国民党军是撤是守,举棋不定。蒋介石和傅作义经过讨价还价,确定了“暂守平津,确保海口,以观时变”的作战方针。

      毛泽东在1948年12月11日的电报中提出,在华北二兵团歼灭新保安之敌的同时,东面我军则应依情况,力争先歼灭塘沽之敌,控制海口。“只要塘沽(最重要)、新保安两点攻克,就全局皆活了。”根据毛泽东“先取塘沽,后攻天津”的部署,林彪安排东北野战军七纵司令员邓华、政委吴富善会同二纵、九纵首长商量塘沽作战的任务,拟定作战部署。

      塘沽地处天津以东海河入海口北侧,西距天津45公里,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海运港口。这里的港湾水比较深,冬天不结冰,可以停泊大型舰船,是华北国民党军与南京政府联系和接受美援装备及物资的通道口,也是国民党军海运南撤的唯一出海口。

      经过勘察地形和试探性攻击,攻塘部队一致认为:“塘沽东临渤海,南临海河,我们的部队无法实行迂回,达成四面包围,炮火也很难封锁海口,敌人背海顽抗,实难断敌后路,全歼敌人。除渤海、海河外,周围河沟很多,宽仅3米左右……除铁路与路东一条小路有桥外,其余不易通过,而敌人则可凭河沟坐守。西南和北面直到海边,均为盐田和草地,广阔平坦,草地潮湿泥泞,挖沟有水,盐田冬不结冰,不便徒涉,部队难以展开攻击。”在这样的不利条件下打塘沽,部队伤亡太大。


      三个纵队的首长慎重研究后,决定联名致电林彪,如实反映情况和意见。林彪接到电报也颇为慎重。先打塘沽,是毛泽东的电令。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是打歼灭战,不让华北一兵一卒有所逃脱。西线我军已歼灭新保安、张家口之敌,实现了毛泽东设想的西线战略计划。东线我军攻占塘沽,彻底断绝华北敌军的南逃退路,这也是毛泽东的战略计划。毛泽东这一时期发给林彪的电报,几乎每次都提到塘沽。而前线指挥员的意见显然是认为这一仗不打为好。为了慎重起见,林彪派刘亚楼去塘沽前线进一步实地勘察。


     12月26日,刘亚楼率特种兵司令员萧华、东北野战军司令部作战处处长苏静等抵达塘沽前线司令部,听取前线指挥员的意见。刘亚楼听完汇报后,冒着刺骨的寒风,踏着厚厚的积雪,来到前沿阵地查看地形。他认为,在现有条件下,用3个纵队打塘沽,确实要付出很大代价,而且难以速决,况且敌指挥部已搬上军舰,我们不能对敌形成包围。如果继续打下去,攻占塘沽有把握,全歼守敌则不可能。最大可能是歼灭一部,而大部分逃窜,结果是得不偿失。更重要的是费时费力,将延长解放平津,解放整个华北的时间。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意见,刘亚楼首先提出,将先打塘沽改为先打天津的建议,得到了邓华、吴富善等纵队首长的一致赞同。刘亚楼和几个纵队的首长连夜共同签署了给林彪的电报,详细陈述了塘沽的地形和敌守备情况,并正式提出将先打塘沽改为先打天津的建议。

     随后,林彪、刘亚楼共同签署了给中央军委关于改打天津的请求电报。“两沽战斗甚难达到歼敌目的,且因地形开阔,河沟障碍,我兵力用不上,伤亡大而收获小,亦必拖延平津作战时间。我在两沽附近的部队皆认为攻两沽不合算。在此情况下,我军拟以五个纵队的兵力包围天津,进行攻天津的准备。在我未攻击前,如敌突围则先打突围之敌。如我准备成熟时,敌尚未突围,则发动总攻歼灭天津之敌。”中央军委接到电报后,当即复电:“放弃攻击两沽计划,集中五个纵队准备夺取天津是完全正确的。”

     刘亚楼对战场情况的透彻掌握和勇于对全局负责的态度,积极建议中央军委改变重大作战计划,在战役关键阶段能够迅速扭转不利局面,并直接影响整个战局发展方向,得到中央军委充分肯定。

制定作战方针——集中优势兵力,运用穿插分割战术

      天津距北平137公里,津浦、北宁铁路线在此交汇,是南北交通重要枢纽。天津市区地形的特点是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不足5公里。地势低洼,河流纵横。国民党军在日军原有工事基础上,耗费巨资,构筑城防工事。在天津环城挖有护城河。护城河内侧筑有高约4米的土墙,墙上设有铁丝网、电网等障碍物,修筑大小碉堡1000多个。在城防工事外,埋设了近4万颗地雷,制造了10公里的“真空地带”。国民党军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指挥13万余人固守在此。

      基于天津守军北部兵力强,南部弱,以及工事上南部强,中部兵力、工事皆一般的部署特点,1949年1月4日,刘亚楼明确了天津战役作战方针——“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先分割后围歼,先吃肉后啃骨头”。这个方针的要点,是首先求得东西贯通,以打乱敌人的防御体系,拦腰斩断。

      刘亚楼历来主张把战略战役指导通俗地解释给全体指战员,唯有“兵识将意”,让战士们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使战役方针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进而转化成战无不胜的战争威力。为此,刘亚楼做了进一步解释:天津地形南北长,东西窄,如果东西对进,容易实现拦腰斩断,这样既能很快打乱敌人的整个防御体系,又能自由地将兵力向两翼扩张,达到分割围歼的目的。“先南后北”消灭敌人,是因为南面敌人距塘沽近,怕他们跑掉,向北跑则不怕。“先吃肉后啃骨头”是指突破之后,要大胆分割穿插,先易后难,先解决弱敌,对敌人盘踞的主要据点要先包围起来,慢慢消灭它,力争使其投降。正如刘亚楼1960年10月28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回忆天津战役,更好地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文章指出的“我军对天津市区的攻击部署,是遵照着毛泽东主席‘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的原则。根据敌人守备的特点和天津市区地形特点,根据力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战斗并尽量使城市少遭破坏的要求而制定的”。

      最为体现刘亚楼用兵灵活之处,是在天津攻坚战发起后。按照预定作战计划,是待打通中部金刚桥、金汤桥等海河中游各座桥梁,完成拦腰斩断后,再先南后北围歼守敌,但随后的战场态势没有按照原先的计划发展,而是东西对进部队在向中部地区攻击的同时,主力就已提前分兵开始了对南北地区守敌的进攻。这样的形势发展,完全出乎陈长捷的意料。这一灵活决策源于刘亚楼早在1月7日,为加强攻城准备和战场练兵的针对性,就提出的攻津作战战术三原则:一是突破前沿战斗中,炮兵坦克的火力掩护、爆破组的开道、架桥组的架桥、尖刀连的勇猛攻击,务必密切结合,做到“协同动作完满”,“突破前沿有保证”;二是“应在思想上和部署上有打退敌反冲锋的准备”,“把对付敌反冲锋看成是消灭敌人的一种手段之原则和方法来组织打塌敌之反冲锋”;三是在战法上运用“先分割,后围歼;先吃肉,后啃骨头”的分割战术。前两个原则主要为解放军东西对进部队突破敌城防时应采取的战术,即“先分割,后围歼;先吃肉,后啃骨头”的分割战术。对此,刘亚楼十分形象地比喻说:“敌以13万兵力防守天津,好像小孩子穿大棉袄——到处都是空。我军以绝对优势兵力进攻,最便于使用分割穿插战术。”在第三个原则中,着重强调了进入纵深战斗后应运用的战术原则。

  

     刘亚楼要求各攻城部队高度发扬猛烈穿插分割的战术。“先头部队遇到坚固房屋和据点时,暂时不必进攻,只以少数部队看守起来,主力继续向前猛烈穿插。后续部队当着先头部队停止不进时,应另找道路从侧面往前穿插。要做到突破前沿后,无数小部队穿墙越顶,像水银一样无孔不入。先将敌人的防御打乱,然后再一个一个地攻占强固据点。”纵深战斗中,每个纵队运用小部队分割穿插,以连为战斗单位,在攻击目标明确的前提下,采取“三三制”和“四组一队”战术,对守敌展开分割围歼。按照纵深作战部署,纵队、师、团、营、连均分别明确大的攻击方向,多路进击,迂回包抄。巷战中,对敌据守的强固据点,采取先派部队看守,大部队绕行继续直插猛进的战法,不恋战,不纠缠于一点一地的争夺,而是迅速有效地首先完成分割,达到打乱敌人防御系统的目的,然后再逐一攻克守敌据点。


兵力使用合理有效——强攻部署,巧妙布局

     解放军在天津战役中投入34万兵力,国民党军有13万余人固守在此。尽管此时解放军与国民党天津守军兵力对比达到2.6∶1的绝对优势,同时东西两大主要突击集团拥有强大实力,但如果兵力配置使用不当,仍可能造成重大伤亡和损失,甚至迟延并直接影响解放天津进程。为此,刘亚楼与攻津部队指挥员制订了周密的兵力配置计划,对突破守敌城防和纵深战斗兵力配备做出具体安排。

      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是经过战争实践考验过的制胜法宝,是毛泽东战略战术思想的集中表现。其中在攻城原则中的“强攻部署”这一战术被刘亚楼在天津攻坚战中加以运用。强攻部署是指一般在我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重点选择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方向进行主要突击,做向心的机动,将敌人拦腰斩断,而在其他方向上进行辅助突击,以割裂敌人各个歼灭。解放军制定的东西两面为主攻方向,南面为助攻方向,北面实施佯攻的作战方针,印证了强攻部署的原则。与此同时,刘亚楼还巧妙布局,将第一纵队和第二纵队这两只“攻坚老虎”放在第一主攻方向并肩作战。这是刘亚楼的一个创举,是攻津作战的一个亮点。这两支英雄部队在过去的艰苦斗争中,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考验,涌现了许多的英雄模范连队和英雄模范人物,都是敢打硬拼的英雄部队。刘亚楼将两支光荣的部队放在一起,有这样的考虑,一支部队正因为有这种不服输的劲头,才有生龙活虎的作风和性格,用两只“老虎”并肩突破,可以调动部队间争强好胜的心理,就像两个人赛跑一样,彼此都想超过对方,始终在竞争中前进,都争着打硬仗当先锋。

      早在入关时,刘亚楼就有“放虎归山”的用意。他在动员会上同一纵首长说:“一纵队是东北野战军的一只小老虎,锦州战役中你们是总预备队,没有用上。辽西会战,攻克锦州又没有机会充分施展力量。到华北去那里有几十万敌军要你们去消灭,有北平、天津等大城市要你们去解放,英雄有用武之地,你们可以在那里大显身手。”刘亚楼的讲话,极大地鼓舞了部队,一纵上下无比自豪,士气大振。天津战役是东北野战军入关后第一仗。好钢一定用在刀刃上,才有了刘亚楼上述的巧妙布局。


      另一支被誉为“老虎师”的部队,刘亚楼部署为攻打天津的总预备队。六纵十七师参战是刘亚楼特意要求,经平津前线司令部同意的。因为十七师是一个长于巷战攻坚的“老虎师”。当时六纵司令员洪学智、政委赖传珠专门给刘亚楼打电话,强调十七师是六纵的一个铁拳头,攻北平还要用。刘亚楼说:“既然是只铁拳头,我正好先用用,先打天津,打完天津再说。”1月6日,十七师赶到天津西面杨柳青镇集结。战役总攻前,刘亚楼又将十七师作为攻打天津的总预备队。战斗开始后,十七师及时投入纵深战斗,充分发挥巷战中奋勇穿插分割战术和爆破威力,发扬孤胆作战精神,相继配合兄弟部队拿下敌守军核心防守区,无愧于“老虎师”的称号。

      刘亚楼在天津战役中用兵娴熟、巧妙,从而以较小的代价,迅速突破守敌防御体系,大胆分割穿插,彻底打垮了敌人整个防御部署,为解放天津发挥了重要作用。

友情链接

郑州擎天近代中国研究国家档案局国史网求是网凤凰网国际在线中国青年网共产党员网光明网中国日报网央视网中国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网河南党史方志网

党史博览杂志社主办 Copyright © 2000-2018 中共党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党史博览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豫ICP备18012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