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我在工厂里当领导,当时办工厂就是办社会,特别是在偏僻的山沟里更是如此。办社会当然也少不了要办理发室。包括我在内的职工们,对那时的理发室意见可不小,不但排队时间很长,而且理发时浪费的时间也很长,弄得职工怨声载道。
后来,想了一个“月评月奖”的办法,每月开一次评奖会,大家来个自报公议,评上先进的理发员发给奖金。谁知事与愿违,每次评奖时,大家是“当仁不让”,谁也不甘“落后”,有时还争得面红耳赤,把“月评月奖”弄成“越评越僵”,难以为继。后来又想了一个办法,实行“计件工资制”,理发员的工资按理发的数量来计算。这个办法一实行,立刻见效,排队等待的现象大大减少了,理发员的效率也空前提高。可是,出现了“高速切削”式的理发。有的职工到我这里来“告状”时,不待他申诉,我一看他的头发被推成一个“锅盖头”,就已经又好气又好笑。后来又不得不给理发员规定每天理发的上限,即一天理发最多不能超过几个人,超过限额的不计工资,目的是想遏制他们“高速切削”。然而这个办法仍不见效,他们还是“高速切削”,“切”完后,提前收工。
我讲的这种现象,是当时短缺经济和“大锅饭”体制在方方面面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后,这类“理发的烦恼”才悄然消失。■
(清风摘自《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11月版,李岚清著)
访问次数9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