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鉴今 资政育人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将帅风采

三位开国将军的身教故事(上)
来源:《党史博览》2019年第2期  作者:罗元生  点击次数:

经历过战火考验的人民解放军开国将帅,大都克勤克俭,甘守清贫,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固守军人的职业操守。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们就是这样的好老师。他们的政治素养、思想作风、道德品质对后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节约标兵” ■

1941125日,新四军在苏北盐城举行皖南事变后重建军部大会。根据中共中央和华中局指示,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第5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黄克诚担任3师师长兼政委。

苏北地区由于受日伪的残酷“扫荡”和经济掠夺,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抗日军民的生活极度困难。在这艰难困苦的环境下,黄克诚带领官兵厉行节俭之风,靠发扬勇敢战斗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传统来支撑苏北抗日大局。

1942年秋,根据地开展生产运动,驻在板湖孙西舍的3师师部也开荒种菜,黄克诚与官兵一样打起赤脚下田劳动。那段时间,战士们时常会看到全师上下十分敬重的老师长背着粪筐拾粪积肥。

1943年初,3师供给部在赶制夏季服装时,出现了棉布不足的问题。黄克诚提议,改革制服样式,3师的军服上衣去掉翻领和两个口袋,裤子由宽大的中式裤腰改为西式小裤腰,军帽减掉翻沿,官兵不发绑腿布。这样积少成多,整个3师部队一下节约服装布料万余米。

新四军战士的军帽,沿用了国民党陆军军帽的式样。这种军帽,在后脑勺处有一道双层布箍,放下来前面部分可以拉到下巴。实际上,这种帽箍平时起不了多大作用,只是作为装饰性的线条。黄克诚早就看在眼里想在心里,要把这道帽箍由双层改为单层。于是,在黄克诚建议下,军部军服厂立即把军帽的双层箍改成单层箍,为部队节省了成千上万尺布。

1943年底,当3师师部开展评选“节约标兵”活动时,师部上下不约而同地推选师长兼政委的黄克诚为“节约标兵”。

■ 两条家规 ■

194910月下旬,黄克诚率领一批干部从天津南下湖南。此行,他是奉毛泽东的命令赴任湖南省委书记。跟着他的还有夫人唐棣华和1岁的小儿子黄晴。途经武汉时,黄克诚又去其岳母家接上了两个孩子——6岁的大女儿黄楠和5岁的大儿子黄煦。这一对儿女,是黄克诚1945年从苏北进军东北时寄放在岳母家里的。

那一刻,一向觉得为革命舍小家是理所当然、把小家的聚散看得平常的黄克诚也禁不住热泪盈眶。现在好了,解放了,一家五口终于可以团聚,可以有一个真正的家了。

一到湖南,黄克诚就对唐棣华说:“棣华,今后孩子们就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了,条件比过去好了,但一定要记住,我们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高级干部的家风影响着党风政风。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子女、对周围的人都会产生影响。从今天起我们家要定两条规矩:一、不准动用公家的汽车办私事;二、不准向公家伸手要照顾。”

唐棣华立即表示坚决赞成。她明白,这样的规矩其实早在她嫁给黄克诚的时候就定下了。那时候条件艰苦感受不到,但自从进了天津,她就自觉地远离他作为天津首任市委书记的权力。她既是黄克诚的妻子、家属,也是他的部属、同志,无论多么严格的家规,她都会遵守。

黄克诚曾对子女严格规定:“小车是国家配给我办公用的,不能私用。”多年来,子女们一直自觉遵守这一家规。

有一次,黄克诚老家的侄子、侄女带着孩子们到北京看望他,受到热情接待,并乘班车游览了北京的很多名胜古迹。亲人们最后想游览的是八达岭,而八达岭没有班车,挤公共汽车也不方便。黄克诚身边的工作人员问:是否动用一下小车?黄克诚果断地回答:“不行,可以坐火车,车费由我负担。”

当时社会上盛行婚嫁讲排场、摆阔气之风,无论大小城市,谁结婚了,都是一长溜小车子。黄克诚的小儿子要结婚了,是否可以用一下小车呢?面对工作人员的请求,黄克诚严肃地说:“这个‘戒’不能开。年纪轻轻的,坐公共汽车,骑自行车,都可以来嘛,为什么要开着小车抖威风?”于是,小儿子真的用自行车把新娘接回来,全家人与工作人员一起吃顿饭,就算把一桩喜事办完了。这就是黄克诚的小儿子结婚时用单车接新娘的故事。

黄克诚的司机王秀全后来回忆说:“我给黄老开车已10年,只一次自作主张送他的掌上明珠——当时唯一的小孙子上学,却碰了壁。那天清晨,天下着大雨,院内外水流遍地。雷鸣电闪之中,我看到黄老的孙子黄健撑着雨伞,卷起裤腿去上学,心里不忍,便自作主张要送小孩一趟,却被他奶奶拦住了:‘不能破了这个家规。’她边说边撑伞,把孙子送到了公共汽车站。”

■ 黄克诚的“拒绝”■

1977年,黄克诚从山西回到北京,担任军委顾问。组织上考虑到他眼睛不好,上下楼不方便,便安排他住到南池子的一处平房小院里。房子是1949年建的,面积还可以,就是太旧了。管理人员申请了一笔维修房子的经费,准备将房子好好翻修一下。黄克诚一脸严肃地说:“不行,不行!不要大修,简单一些,哪里透风漏雨,就修哪里。我不设什么‘将军府’!”工作人员拗不过他,只好按他的意见办。后来因为从房顶上掉下一块朽木板,正好砸在床边,差点伤着正在休息的黄克诚,他这才同意翻修一下。但一听说这次翻修要用几万元钱,他又不同意了,只允许哪里坏了哪里修一下,只要下雨、化雪不漏水就行了。

后勤管理部得知黄克诚既不愿换房住,又不同意彻底整修,便准备将临街的墙和门楼加高一些。黄克诚听说要花一两万元,又拒绝了:“修那个东西干什么?现在这个铁门虽然旧点,可是蛮结实嘛!门就是用来出出进进的,要装那么好那么高干吗?像这种装门面的东西咱们宁肯将就点也不要乱花钱!”管理部门只好将准备好的材料退回去。

黄克诚家里的暖气,是由烧煤取暖,热量不足。就是年轻人冬天坐在屋里还冻得直跺脚,更何况一个年迈多病的老人。后勤部门打算对暖气进行改装,换成由热力管道供暖,需要花3万元。大家知道黄克诚不会同意,便想趁他不在家的时候更换管道。可是管道地面刚挖开一半,黄克诚就回来了。他了解情况后死活不同意改造,并用拐杖猛戳地面说:“三万元钱?!你们怎么能因为我这么大手大脚?现在我们国家还很穷,把钱用到更紧要的地方去!我这里能烧煤取暖已经不错了,赶快停工!”

直到黄克诚去世,他所住的房子也未大修。

1986年,黄克诚的病情不断加重,他开始拒绝治疗和用药。他说:“我已经不能为党工作了,不必为我浪费国家的钱财……”他还多次以马克思的女儿、女婿拉法格夫妇在晚年为不增加党的负担而自己结束生命为例,要求医生不要对他进行抢救。

301医院南楼临床部的医务人员沈友竹、吴卫平,在《忆黄克诚在病房的最后岁月》一文中深情地回忆:

对黄老的饮食起居及治疗用药、护理,我们都是忠于职守,一丝不苟的。但是我们在履行职责中,却常常“遇到阻力”,原因是黄老对自己的疾病很不在乎。他老人家非常羡慕那种“猝死”,他认为那样第一自己可以少受罪,第二可以为国家节约医药费用。他常对我们说:“都80多岁的人了,又双目失明,不能为党工作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按全国男子平均寿命算,我已经是多占了,够本了。”在黄老身边工作过多年的我们,从未听到他抱怨什么。

不论是战争年代因为敢进忠言而降职,还是从1959年开始的众所周知的被贬和下冤狱,他老人家从不提起。听到的只是多年未为党工作而产生的遗憾。在病房常听到他对前来探望的老部下说:共产党人对名誉、地位、待遇要淡薄。他深情地说:“我今天受到党组织如此的待遇,心里很不安。”

黄老经常对我们部领导说:“我的病情你们是了解的,想根治是没有可能了。希望你们不要给我再用贵重药品了,将贵重药品用在别的病人身上吧!”

19861228日,84岁的黄克诚大将那颗历尽磨难、饱受创伤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友情链接

郑州擎天近代中国研究国家档案局国史网求是网凤凰网国际在线中国青年网共产党员网光明网中国日报网央视网中国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网河南党史方志网

党史博览杂志社主办 Copyright © 2000-2018 中共党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党史博览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豫ICP备18012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