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鉴今 资政育人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将帅风采

杨靖宇三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来源:《党史博览》2023年第9期  作者:吴雁林 刘云浩  点击次数:

杨靖宇三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吴雁林 刘云浩

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原名马尚德,曾化名张贯一等,1905213日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古城乡李湾村。1940223日,杨靖宇在吉林省濛江县三道崴子与日伪军激战时壮烈殉国。

19276月,杨靖宇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了震惊全国的确山农民暴动和刘店秋收起义,是鄂豫皖苏区及红军的创始人之一。1929年,他受党的派遣赴东北开展工人运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于白山黑水间领导开展抗日武装活动,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重要领导人之一。

杨靖宇生前及身后,给世人留下了三张珍贵照片,分别代表了他青年时期的昂扬向上与殉国之际的豪迈悲壮。

■一■


杨靖宇求学照

1923年秋,杨靖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学校所在地位于当时的河南省会开封,校内各种新思想如潮涌动,令走出山村的他大开眼界。通过阅读《向导》和《新青年》等革命刊物,青年杨靖宇了解到最初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求学期间,他挥笔写就了《战区灾民生还时之感想》一文,表达了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在另一篇题为《与友人论修学方法书》的文章中,他写道:要想获得学问,必须勤于思考,做到“旁博访咨”,“事有未达必详细考察勿妄以臆度”。

当年冬,杨靖宇从《北大日刊》上看到由李大钊主持的中国最早的一个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招收会员的启事时,喜出望外,立刻写信报名参加。很快,他成为该会的第88名会员,同时也是当时开封市唯一的一名会员。自此,杨靖宇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6年,21岁的杨靖宇在开封拍摄了第一张照片。1928年,杨靖宇远赴外地开展革命活动,临行前将此照片交给了妻子郭莲,自此杳无音信再也没有回来。

为防止弄丢或被反动派搜去照片,妻子郭莲想了一个好办法:给女儿马躲(马锦云)做了一件一年四季都能穿的夹袄,把照片缝在夹袄里子里面。她再三嘱咐女儿:要好好保管你爹这张照片,你穿的这件夹袄可不能脱,也不能洗。并对她和儿子马从云说:“等红军打回来的时候,拿这个照片去找你爹。”

正是由于马锦云牢记母亲郭莲的嘱托,历经磨难一直保守这个秘密,才将父亲杨靖宇一生中唯一的一张单人照片(即杨靖宇烈士陵园陈列的那张单人坐姿照片)完好地保存下来,也使将军的后代及亿万国人得以瞻仰这位伟大民族英雄的遗容。

■二■


杨靖宇(右)与校友合影

在开封求学期间,杨靖宇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从五四运动发源地北京传来的新理论和新思潮,并经常与校友徐子荣、张化宇等人探讨政治理论和社会现实问题。

徐子荣,1907年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1924年后也考入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成为杨靖宇的校友。1927年,徐子荣转为正式党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开始在北平宣传抗日,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日的真相。1932年,徐子荣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经过组织营救后方得出狱。出狱后的徐子荣奔赴山西,继续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徐子荣奔赴晋察冀根据地,担任宣传部部长以及组织部部长等职务,为敌后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以及抗战做了大量宣传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徐子荣被任命为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政委。在中原突围中,徐子荣率领的部队承担了掩护大部队突围的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徐子荣进入公安部,担任公安部办公厅主任一职,此后又陆续担任了公安部副部长以及常务副部长等职务。

据抗联专家刘贤教授介绍:“1952年时徐子荣任公安部副部长,上面这张照片(第二张照片)就是他拿出来的,当时拍摄地为河南开封。三人合影中左为徐子荣,右为马尚德。正是凭借这张照片,才认定马尚德即为杨靖宇。后面(中间)这个人叫张化宇,也是他们校友。”

■三■


杨靖宇壮烈殉国

1939年秋冬之际,侵华日军发动伪通化、间岛、奉天“三省联合大讨伐”,东北抗联对敌斗争进入到异常艰苦的阶段。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杨靖宇以“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二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崇高气节,依靠坚韧不拔的毅力,继续坚持顽强战斗。

1940218日,杨靖宇身边的最后两名警卫员在大东沟牺牲。至此,他只身一人,深陷敌人围困之中。223日下午,历经五天五夜的连续作战,迫近之敌被杨靖宇击毙者逾20人。据关东军战场实录记载:“讨伐队已经向他(杨靖宇)逼近到一百米、五十米,完全包围了他,劝他投降。可是,他连答应的神色都没有,依然不停地手持双枪向讨伐队射击。交战20分钟,有一弹中其左腕。但是,他继续用右手的枪应战。讨伐队认为生擒困难,遂猛烈向他开火。”

杨靖宇为国捐躯后,敌人把他放到一张门板上,拍下了这张“庆功照”(第三张照片)。拍照之后,敌人野蛮地剖开他的遗体,惊讶地发现他的胃已经饿得变了形,里面除了还没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竟然连一粒粮食都没有。侵略者为之震惊并被深深折服。就连当年参与“围剿”的伪通化省警务厅厅长岸谷隆一郎都不得不承认:“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曾向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致电慰问,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七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为纪念杨靖宇,19462月,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改名为杨靖宇支队。1958223日,吉林通化举行杨靖宇烈士陵园揭幕仪式暨杨靖宇殉国十八周年公祭大会,杨靖宇将军最终身首合一。抗联老战友周保中、冯仲云、于天放、伊俊山等人为他盖棺封墓。至此,杨靖宇长眠安息在他为之英勇杀敌的红色之城。■


友情链接

郑州擎天近代中国研究国家档案局国史网求是网凤凰网国际在线中国青年网共产党员网光明网中国日报网央视网中国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网河南党史网

党史博览杂志社主办 Copyright © 2000-2018 中共党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党史博览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豫ICP备18012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