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2月26日,毛泽东70岁生日与大家在中南海住地合影。
左起:毛远志(前为毛远志之女)、王海容、毛泽东、李敏、孔令华
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生日。作为党的领袖,毛泽东生前曾明确要求,不要做寿。偶尔有几次,身边的工作人员出于真情,为毛泽东庆祝生日,也只不过是在原来的伙食标准上加一两个菜而已。党内外同志提出为毛泽东祝寿,都被他谢绝了。毛泽东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全党树立了榜样。
叶子龙等人将公历与农历对照,核定毛泽东的生日为12月26日
毛泽东的生日,据《韶山四修族谱》卷十五记载:“清光绪十九年癸巳十一月十九辰时生。”即农历十一月十九日生。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叶子龙等人,从历书上查对,将公历和农历对照,核定毛泽东的生日为12月26日。毛泽东曾风趣地说:“哦,我的那碗面条,此后不在阴历十一月十九日吃,改在阳历12月26日吃!”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逐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核心地位。1943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政治局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对书记处会议所讨论的问题,有最后决定权。4月初,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何凯丰制定了一个“三宣传”计划,即宣传领袖毛泽东,宣传毛泽东的思想,宣传毛泽东的体系。这一年,精力与智慧正如日中天的毛泽东迎来50大寿,党内一些同志酝酿为他祝寿。何凯丰提出要借毛泽东50寿辰之际,来宣传毛泽东的思想。4月22日,毛泽东复信何凯丰,明确指出:“生日决定不做。做生的太多了,会生出不良影响。目前是内外困难的时候,时机也不好。我的思想(马列)自觉没有成熟,还是学习时候,不是鼓吹时候;要鼓吹只宜以某些片断去鼓吹(例如整风文件中的几件),不宜当作体系去鼓吹,因我的体系还没有成熟。”
当时担任中央书记处三人成员之一的任弼时,也曾郑重地向萧三嘱咐:“写一本毛泽东传,以庆祝他的50大寿。”负责中央宣传部工作的胡乔木也极力帮助萧三集中精力写好毛泽东传记,免除了他的一些工作,希望萧三在毛泽东50寿辰到来之际完成。但是毛泽东反对为他祝寿,更反对为他立传,他主张活着的人都不写传,因而萧三写的《毛泽东的初期革命活动》,拖到1944年7月1日和2日才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发表。在毛泽东的坚持下,党中央和边区各界都没有给毛泽东祝寿。不过,党内的同志还时常惦记着毛泽东的生日。
1945年冬,叶子龙因病住进延安中央医院。这时,毛泽东刚参加重庆谈判回来不久,因身体不适也在医院休养。贺龙、张闻天、王观澜等也住在这里。一天,张闻天找到叶子龙,说:毛主席的生日快到了,是不是要给他写一封祝寿信?后来,叶子龙跟毛泽东讲起这件事,毛泽东说:“有时间写什么不好,写这个没啥子用嘛!”
1949年春夏之际,中国革命形势已发展到一个历史大转折的关头,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执政的考验。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发出警告:“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规定和措施,约束中央,也约束他本人。
1953年8月,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又一次强调了这些规定;“一曰不做寿,做寿不会使人长寿,主要是要把工作做 好。二曰不送礼,至少党内不要送。三曰少敬酒,一定场合可以。四曰少拍掌,不要禁止,出于群众热情,也不泼冷水。五曰不以人名做地名。六曰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这是学生和先生的关系,应当如此。遵守这些规定,就是谦虚态度。”可见,毛泽东是把为自己做寿一事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联系在一起的。
1967年12月13日,湖南省革委会筹备小组就庆祝毛泽东塑像落成、韶山铁路通车问题向中央文革小组并周恩来请示报告。报告中说:经过一年的努力奋斗,在韶山建造毛主席塑像和修建通往韶山的铁路这两项工程即将竣工,广大群众要求在今年12月26 日即毛主席 74寿辰这天举行隆重的通车典礼。方案中提出:请中央领导题字,并就大会的名称提出两种意见:大会名称为毛泽东塑像落成暨韶山铁路通车典礼大会;大会名称为庆祝伟大领袖毛主席74寿辰大会。并建议用第一种意见。12月17日,毛泽东在报告上批示:“党中央很早就禁止祝寿,应通知全国重申此种禁令”,“湖南的集会应另择日期”,“我们不要题字”,“会议名称,可同意湖南建议,用第一方案”。21 日,中共中央转发了毛泽东的批语和湖南省革委会筹备小组的报告。
毛泽东反对别人为他做寿;相反,他却常记得别人的生日
毛泽东反对别人为他做寿,他自己也不做寿,为全党树立了一个不慕虚荣、不讲排场、朴素务实的好风气。但这不是说,他反对别人做寿;相反,他却常记得别人的生日,祝贺别人的生日。从下面的一些史实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领袖人物的毛泽东,对师长、对革命老人、对亲属、对民主人士的款款深情。
每逢“延安五老”徐特立、吴玉章、董必武、林伯渠和谢觉哉过生日,毛泽东都必定去参加他们的生日宴会。
1937年1月13日,是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的60寿辰。这天,毛泽东特地写信向徐特立祝寿,他饱含深情地写道:“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 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几句名言曾被广泛传诵。
1940月1 月15日,在吴玉章60 寿辰之际,毛泽东在延安为他庆贺,并致热情的祝词。其中的几句话,后来流传甚广,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言:“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
1946月11 月30日,是朱德60 大寿。虽然延安面临着国民党飞机轰炸的危险,中央还是照常举行了祝寿大会,毛泽东亲笔题写了“朱德同志六十大寿 人民的光荣”以示 祝贺。
最令人感动的是杨开慧牺牲后,毛泽东一直记挂着杨开慧之母向振熙老人(杨老太太)的寿辰。
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后,杨开智(杨开慧的哥哥)将杨老太太健在的消息电告毛泽东,毛泽东欣慰不已,当即回电致贺。9月,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准备回湘省亲,毛泽东获知后,即托她给杨老太太捎去一件皮袄,以抵御风寒。
1950年是杨老太太80大寿。同年4月,毛泽东派长子毛岸英回湖南给外婆拜寿,并捎去两颗人参,让老太太滋养身体。毛岸英临行前,毛泽东还给杨老太太写了一封信,使 杨老太太获得很大的安慰。
1960年,是杨老太太90大寿,毛泽东于4月25日给杨开慧的堂妹杨开英写了一封信,并寄去寿礼,以慰老人,信是这样写的:
开英同志,杨老太太今年九十 寿辰,无以为敬,寄上二百元钱,烦为转致。或买礼物送去,或直将二百元寄去,由你决定。劳神为谢!顺致问候!
毛泽东心中时刻装着百姓。1943年,毛泽东从杨家岭迁到枣园。农历正月十四日下午,毛泽东外出散步时遇到几位老人,便亲切地同他们谈了起来。毛泽东问老人们年龄多大,身体好不好,生活怎么样。老人们告诉毛泽东,他们的年龄都在60岁以上,枣园村有24个这样年纪的老人,其中有两人还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生日就是正月十五日。毛泽东高兴地笑着说,你们年逾花甲,德高望重,应该给你们祝寿!有人叹了口气说:“唉!咱们这号老百姓过生日,还贺个啥寿呢!”毛泽东笑了,说:“如今穷人翻了身,生产又搞得好,真是人寿年丰,应该庆贺。明天是元宵节,我给你们祝寿,请大家都来,千万不要客气。”
毛泽东处理事情从来都是以党和国家的大局为重,决不意气用事。1949年12月,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为和斯大林谈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亲自率领代表团第一次出国访问。这次初访苏联,其中一项重要的安排就是为斯大林祝寿。1949年12月21 日,是斯大林的70寿辰。在准备的时候,毛泽东接受了江青让自己带一批生日礼品的建议:山东的土特产大白菜、大萝卜、大葱和大鸭梨。为筹办这些礼品,毛泽东亲自起草了电报,要中共山东分局协助办理。
1956年11月,在一次政治局常委会上,毛泽东说了一大段话。他说,我一生写过三篇歌颂斯大林的文章。头两篇都是祝寿的,第一篇在延安,1939年斯大林60寿辰时写的;第二篇在莫斯科,是1949年他70大寿时的祝词。第三篇是斯大林去世之后写的,发表在苏联《真理报》,是悼词。这三篇文章,老实说,我都不愿意写。从感情上说,我不愿意写,但从理智上来说,又不能不写。而且不能不那样写。我这个人不愿意人家向我祝寿,也不愿意向别人祝寿。可见,毛泽东完全是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排除了个人感情的好恶。
1947 年,毛泽东拒绝了为他过54 岁生日的建议。他说,才五十多岁,大有活头
对自己生日持无所谓态度的毛泽东,在动荡不安的戎马生涯中更是无暇顾及自己的生日。他曾说,他连自己的40岁生日都忘了!正因为这样,在他50大寿之前,他历年的生日是怎么度过的,几乎没有记载。
1944年4月30日,毛泽东邀请续范亭等五六个人到他的窑洞小宴。续范亭跟毛泽东攀谈时,问起生肖,彼此都属蛇,方知两人同庚。续范亭感到很奇怪,去年自己过50大寿时,延安交际处专门为自己设宴祝寿,照理毛泽东去年也是50大寿,怎么未见报刊上有任何报道呢?毛泽东笑着说:“是我自己决定不做寿!”续范亭觉得,在今天这个聚会上,借以祝贺毛泽东的健康,也是个好机会,于是他即席赋诗一首:“半百年华不知老,先生诞日人不晓。黄龙痛饮炮千鸣,好与先生祝寿考。”后来,续范亭作《五百字诗并序》公开发表,毛泽东的生日“农历十一月十九日”才渐为人知晓。
1945年1月2日(农历十一月十九日),正是毛泽东的51岁生日, 50大寿没有庆祝,有人便提出要在这天“补”毛泽东那悄然而过的50大寿。毛泽东拗不过同志们的盛情, 但提出两个条件: 一是无论如何不能在1月2日为他庆寿;二是要搞一个“集体祝寿”。毛泽东提议,为杨家岭50岁以上的同志——从伙夫、 马夫到主席、总司令集体祝寿。于是,1944年12月16日,在中央大礼堂,56位“寿星”欢聚一堂,集体祝寿。毛泽东因与美国人伯德上校会谈,没有出席祝寿仪式。
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扩 大会议。会议第二天——12月26 日,正是毛泽东54岁生日。参加开会的中央委员和各地方、军队的高级干部对毛泽东说:“我们赶上吃你的寿面了。”
毛泽东风趣地说:“寿面并不能使人长寿啊!吃不吃无所谓哟。”
大家又举出一些理由:“沙家店战役胜利结束了,全国进入反攻阶段,应该庆祝这一胜利,顺便为你祝寿。”
毛泽东谢绝了大家为他祝寿的建议。当时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阎长林回忆,毛泽东举出三条理由: 一是战争期间,许多同志为革命流血牺牲,应该纪念的是他们,为一个人 “祝寿”,太不合理。二是群众和部队还缺粮食吃,我们不能忘掉群众疾苦。三是才五十多岁,大有活头。
那天晚上,贺龙带来了晋绥评剧团在杨家沟演戏。为让周围各村农民看好戏,毛泽东要求将戏台搭在村中心的平地上。毛泽东让卫士给他搬来个小凳,悄悄地坐在人群后边,看起戏来。戏散后,周恩来对毛泽东说:“你的生日就这么过了?”
毛泽东答道:“这么过不很有意义嘛!”
1952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59岁生日,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回忆:“工作人员在餐桌上摆好了与往日一样的腐乳、酱菜、辣椒三碟小菜和一碟牛肉。桌上没有放往常的米 饭,也没有摆炒菜,在白色的搪瓷盆里盛着刚刚煮好的面条汤。桌子上还摆着高脚小酒杯,里面盛着半杯红葡萄酒。”这一天,只有一位客人和毛泽东共度生日。这位“客人”就是毛泽东的保健医生王鹤滨。李敏继续回忆说,爸爸醒来走出卧室,举着酒杯对王鹤滨医生说“王医生,来,干杯!今天是我的生日。”
“祝主席身体健康!”
“王医生,咱们不祝寿,但可以吃汤面的,是吧?”“做寿是不会使人长寿的,对吧!”“人活百岁就很不得了喽,哪有什么万岁呀!”
就这样,王鹤滨陪着毛泽东,简简单单地度过了他的59岁生日。
“不如让时间偷偷地走过去,到了八九十岁时,自己还没有发觉……这多好啊! ”
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六十花甲应当好好地做一次寿。一些家乡亲友纷纷写信给毛泽东,要求进京为他祝寿,毛泽东一概婉言谢绝。1953年10月4日,他在给韶山老地下党员毛月秋的信中说:“为了了解乡间情况的目的,我同意你来京一行”,而不是“为了祝寿,此点要讲清楚”。并嘱咐毛月秋,没有预先约好的同志一概不要来。1953年12月 26日,毛泽东只和身边的卫士们吃了一顿面条。卫士长李银桥对毛泽东说:“今天是您60大寿,我们卫士组的同志为您祝寿。”毛泽东严肃地说:“中央已有决议,不能祝寿。你们为什么还为我祝寿啊?”
李银桥回答道:“这是家常便饭,不过分,还是可以的。这是我们集体决定的。”
毛泽东没有再责怪的意思,幽默地说:“哎呀,还集体决定的事呢,那我就不好办了!好吧,我服从,我们就一起来过生日吧。”
这一天,毛泽东非常高兴,与卫士们一起喝了几杯葡萄酒。饭后,放起了京剧《霸王别姬》,毛泽东用手拍着大腿也跟着哼起来,完全沉浸在生日的欢乐之中。
1957年,毛泽东在北京度过了他的64岁生日。吃饭时,餐桌上多了几个菜,是叶子龙从家乡带来的腊肉、腊鱼等土产烹制的。工作人员为毛泽东过生日忙碌了一上午,他自己却忘记了。当大家把毛泽东请到餐桌上,他才恍然大悟,才意识到今天是自己的生日。
1958年冬,毛泽东巡视各地,处理人民公社问题。65岁生日这天晚上,他要离开广州。中午,他身边的几个工作人员加了几个菜,一则为毛泽东祝寿,二则也是饯行。午饭时,毛泽东刚刚入睡,工作人员为了不影响他休息,没有叫醒他,因此他 没吃这顿午饭。事后,他闻知此事,把有关同志好好地“剋”了一顿,批评他们不该为他的生日置酒摆宴。
两年后,毛泽东和全国人民一样忍受着内外交困带来的痛苦。1960年12月26日,毛泽东对卫士封耀松说:“小封,你去把叶子龙、李银桥、王敬先、高智、林克、汪东兴等叫来,今天在我这里吃饭。”餐桌上,没有酒,没有肉,只是多放了一些油。毛泽东把筷子伸向菜盘,没等夹菜就又放下了,他的目光扫视着工作人员:“现在全国遭灾,有的地方死人呀,人民公社、大办食堂,到底好不好?群众有什么意见?正确的情况搞不到…… ”
毛泽东要求他们都下到农村去进行踏踏实实的调查,并对他们下去后应注意的问题都作了周到的安排。
这顿饭,毛泽东没吃几口就放下了筷子。他吃不下去,别人也吃不下去,毛泽东的这一次“生日宴”,被赋予了特殊意义。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祝寿乃人之常情。1963年夏天,程潜对秘书杨慎之说:“毛主席快要70大寿了,我想发起组织一个诗社,相约做点诗词表示祝贺。”并开列了一份包括郭沫若、陈毅、谢无量、章士钊等八人的名单。杨慎之立即把程潜的意图和开列的名单向中央统战部汇报请示。中央统战部的答复是:毛主席历来反对祝寿,郭老和陈总是 共产党员,不便参加。党外朋友出于至诚,出于对革命领袖的热爱,如果有所表示,我们亦不便多加干预。程潜便向其他几个民主人士发出约稿信,后来又将这些诗稿精制裱糊为一份册页,派人送给毛泽东。
1963年12月26日,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讷,女婿孔令华都来了,平时静悄悄的深宅大院这时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和警卫同志都提出为他祝寿。毛泽东知道后,对身边的同志语重心长地说:“大家都不做寿,这个封建习惯要改。你知道,做一次寿,这个寿星就长一岁,其实就少了一岁,不如让时间偷偷地走过去,到了八九十岁时,自己还没有发觉…… 这多好啊!”
毛泽东诙谐的劝说,使身边的工作同志心悦诚服地放弃了为他做 70大寿的想法。
1964年12月26日,毛泽东71岁生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第三届人大代表。
这是他和钱学森亲切握手,中间为陈永贵
81 岁生日时,毛泽东、周恩来的“长沙决策”,决定了中国的政治走向
1964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71岁生日。与往常不同,他决定请客,请了三桌。参加生日的最引人注目的是导弹专家钱学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模范邢燕子和董加耕,山西昔阳县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他们被安排在毛泽东那一桌,分坐于毛泽东两侧。
那天,气氛颇为严肃。毛泽东一开始便说:“今天是我的生日,过了年就七十一岁啰。我老了,也许不久就要去见马克思,所以今天请大家来吃饭……”这样的开场白,的确使 客人们的心情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席间,毛泽东不断地谈着国内的阶级斗争形势以及正在开展的“四清”运动……
1969年12月26日,毛泽东已在武汉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工作人员想搞个祝寿活动,可他不同意。大家又出了个主意,要给他做顿长寿面,他愉快地答应了:“尊重群众的意见,大家愿意吃什么就吃什么,吃面也可以,管它长寿面不长寿面,只要吃得舒服就行。”他与大家一同吃了顿长寿面,76岁寿辰就这样偷偷地过去了。
在“文化大革命”以前,知晓毛泽东生日的人还只限于毛泽东周围的人。但在“文革”中,毛泽东的生日几乎家喻户晓,每逢12月26 日,人民群众便自发组织各种庆祝活动,并总有不少人给毛泽东送来礼物,祝贺他的生日。这件事可难坏了工作人员。当时,送来的东西很多,有的是工业品,也有的是农产品。生日前后,中南海的各个大门的值班室内特别忙碌,要说服送礼的同志把东西拿回去,是很不容易的,有的同志放下礼品就走了。 毛泽东总是要求工作人员把东西保存起来,不要损坏。时间长了,送来的东西也多了,就只好专门抽出人去整理和保管各种礼品,开辟了陈列室,分类登记。在礼品中,有的是水果之类,毛泽东就吩咐工作人员将水果分送给机关值夜班的同志。同时经常告诫大家要养成廉洁奉公的好作风,好品德,不许公私不分。
197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80寿辰。这时的毛泽东,在全世界也享有很高声望。不仅全国人民关注,而且世界各友好国家也十分重视。据统计,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领导人发来贺电、贺信给毛泽东,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相金日成还特地派人送来寿礼。由于毛泽东不允许,几乎所有的报刊、电台、电视台都未公开宣传和报道,只有新华社办的《参考消息》上透露了若干消息。
日历翻到1974年12月26日,这天是毛泽东81岁生日。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先后多次回湖南,其中有几次也逢他生日,但他从来不主张也不接受别人给他做寿。然而,工作人员却时刻惦记着这一天。在毛泽东的住地,工作人员采来毛泽东最喜爱的腊梅和白茶花,点缀在客厅里。茶几上摆上毛泽东家乡的特产:一盘灯芯糕、一盘交切糖、一盘寸金糖、一盘麻花条。从北京抱病而来商议四届人大事宜的周恩来,和盛情的湖南省委工作人员,悄悄地为毛泽东过生日。
毛泽东从花瓶里取出一枝腊梅,闻了闻,然后又轻轻地插回原处。工作人员请他品尝了家乡的点心,并请他吃了一筷子长寿面。朝鲜首相金日成送的苹果、葡萄,菲律宾 总统马科斯送的芒果,他都送给工作人员一饱口福。
晚餐时,周恩来亲自掏钱请湖南省委负责人及省委接待处工作人员吃饭。席间,周恩来鼓励工作人员,要他们照顾好毛泽东的生活,让主席休养好,保证主席的健康。
当天晚上,毛泽东特地邀请周恩来进行了一次单独长谈,主要内容有两项: 一是四届人大的人事安排,二是理论问题。正是在这个夜晚,毛泽东提议增补邓小平为中共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常委。后来,人们把周恩来长沙之行的成果和与毛泽东的谈话, 称作“长沙决策”,这一决策,决定了未来中国的政治走向。
1975年12月26日,82岁的毛泽东度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一个生日。这一天,朝鲜、阿尔巴尼亚、越南、菲律宾等友好邻邦的国际友人送来了各自的礼品。湖南家乡送来了包装精致的名副其实的长寿面,这种面一根的长度足有10米,把长长的寿面盘成一个圆形,放在盒子里,家乡人民还送来了礼花……
在中南海毛泽东的家中,平时冷冷清清的院子,此时显得热闹起来。除了身边的工作人员,平时很难有机会回家的李敏、李讷,也回来为爸爸祝寿。
晚上10时,征得毛泽东同意后,工作人员在他的房间外放起了礼花,五彩缤纷的礼花把天空照得绚丽多彩。此时,毛泽东半躺在床上,透过宽大的玻璃窗,向外望着那特意为他燃放的礼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