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鉴今 资政育人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将帅风采

刘华清与海军装备现代化
来源:党史博览  作者:吴殿卿  点击次数:

1982年8月,刘华清由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任上调任海军司令员。

履任甫始,刘华清即在海军党委扩大会上开诚布公地表示:“是不是一支现代化海军,有一个非常简明的物质标准,就是看你是否具有现代化武器装备。”“当司令的人一定要抓装备,不然拿什么去作战!”正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在掌管海军五年多(1987年11月调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时间里,刘华清大抓海军装备建设,使海军部队实现了现代化转型,并为由此始直至21世纪初叶中国海军部队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抓住契机,建立海军装备论证机构■

■“难度肯定有,我们可以统筹规划,多方面做做工作”■

1975年,时任海军司令部副参谋长的刘华清已敏锐地看到了海军装备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离开海军前,他在向军委领导呈送的《关于海军装备问题的汇报》中写道:“海军这样复杂的军种不重视技术建设是不堪设想的。我们搞了多年海军还是陆军概念多,对海洋不研究,不学基本知识,又不到实践中去,加上脑子里形而上学的东西多,就不可能把海军的事情办好。我们应很好总结自己的经验,接受教训,今后十年不能再走大弯路,小弯路也不应走,也不应走老路。”

不走弯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是要加强技术建设,要有专门机构对海军装备建设做系统论证研究。遗憾的是,这一意见在当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离开海军后,他先是任总参谋长助理,继而任副总参谋长,分工负责全军装备工作。因此,接手海军工作后,他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抓住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的契机,尽快把海军装备论证机构建立起来。

1982年9月29日上午,刘华清以海军司令员身份第一次主持召开了海军首长集体办公会,议题为传达军委新颁布的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研究海军精简整编方案。会议结束后,他将分工负责精简整编工作的副司令员杨国宇留下,开门见山地问道:“以现在的方案,能不能在大格局不变的情况下,在海军机关增编一个直属单位,负责海军装备论证工作?”

杨国宇问:“什么级别?多少人?”

刘华清说:“把现有分散的几个装备研究所、室统起来,军级。”

杨国宇说:这是件大事。前两年,叶飞司令员也考虑过这个问题。当时曾多次向国务院、军委机关请示,成立一个装备研究机构,同时建议将第七研究院的舰船总体论证部划归海军建制。口头反映与正式呈文,加起来有七八次,最后机构没有批,只是从七院调给海军几个人,陆续成立了海军武器装备系统研究所、雷达声呐装备研究所、特种飞机研究所等几个单位。现在来看,八九个所、室各自为政很难发挥作用,非常需要有一个机构统管起来,只是这次部队精简幅度大,增加这一机构会更加困难。

刘华清说:“难度肯定有,我们可以统筹规划,多方面做做工作。你考虑一下,我们再安排时间议议。”

10月5日,刘华清主持海军首长集体办公会议,研究成立海军装备论证机构问题。开始,多数海军领导不赞成。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海军需要这样一个单位不错,但现在成立不是时候。理由很明白:此次全军部队大裁减,原大军区级别的炮兵、装甲兵、通信兵机关,均降格为总参的二级部,铁道兵、工程兵几十万部队从建制上撤销,官兵转业地方。海军部队员额也减少近1/4,相当一批单位要分别降格、缩编、撤编。这种情况下,在精简重点的海军机关增编一个纯研究性质的军级单位,军委同意的可能性很小。

大家发表意见后,刘华清作了说明:这件事确有难度,但需要,再难也要办!海军装备技术复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今后会越来越复杂。单凭经验和主观感觉下决心、拍脑袋作决策,无论如何是不行的。我们马上要进行装备清理整顿,制定装备发展规划,许多课题都需要论证。这个机构不能再拖了!最后,他综合大家的意见,提出:一是总部规定的精简员额不变,新建机构人员在海军定编员额内解决;二是以现有的几个装备研究所、室为基础,选调真正能干事、有研究能力的技术力量充实,搞一个军的架子管起来。大家一致赞同这一意见。最后,关于机构名字,刘华清说,可以暂定“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论证中心”),不准确以后可以改。


1987年10月,刘华清(左二)在东海舰队视察

■“尽快下发组建命令,争取下半年正式投入工作”■

会后,海军机关业务部门成立了论证中心方案拟制小组,展开工作。数日后,刘华清召见了小组成员,听取他们的汇报并作了具体指示。当汇报人员谈到机关很大一部分人对成立论证机构不理解,觉得在部队机关大精简的时候耗费精力搞这样一个上不管飞机上天、下不管舰艇出海的纯研究机构,意义不大。有人甚至认为是为安置超编的军、师级干部。刘华清严肃地指出:这些言论是缺乏战略眼光的表现!作为海军机关的干部,特别是司令部、装备部的同志,尤其不应有这样的想法。但这些想法很有代表性,海军机关有,总部机关也会有。他说:你们要把这些思想反映梳理一下,在呈报方案时作重点说明。必要时,专门去总参业务部门作个汇报。

此后不久,刘华清到总参谋部,将成立装备论证机构的意图、方案,向主管精简整编工作部门领导作了说明,向军委首长作了汇报。征得总部机关基本认可后,海军党委向军委呈报《海军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时,一并呈报了《关于成立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的请示》,还成立了由杨国宇、李景两位副司令员分别任组长、副组长的筹建领导小组,启动筹备工作。

1983年2月13日,总参谋部在下达《关于海军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的批复》的同时,批复同意了组建海军装备科研论证机构的请示:“同意将现有的武器装备系统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合并成立海军装备科研论证机构,暂称‘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为相当军级单位。”“定点在北京市,并同意将撤编的海军司令部通信团机关及直属队调归论证中心。”接到文件,筹备小组立即电话报告给在部队视察的刘华清。他当即指示:“抓紧筹建工作,尽快下发组建命令,争取下半年正式投入工作。”

由于筹建工作领导小组提前进入,各方面准备比较充分,论证中心组建工作进展很快。4月8日,由海军装备技术部主持,在海司通信团礼堂召开了“通信团精简整编暨与论证中心交接大会”。会上,公布了海军根据总参谋部批复下达的通信团撤编命令,履行了将营房、装备等移交论证中心的手续,公布了论证中心编制方案及其机关各大部第一批干部任职命令。至6月底,论证中心机关技术部、政治部、后勤部等机关各大部,舰艇论证研究所和战役战术论证研究室的领导干部基本配齐。难度最大的科技干部选调工作,由于刘华清明确表态“论证中心调人,只要看准、确实需要,机关、院校都必须支持,其他部队、地方的,也要积极协商”,进展也比较顺利。各研究所所长、副所长配的都是科技干部,研究人员中很大一部分是海军各院校学术骨干。通过海军首长出面协调做工作,担纲中国第一台军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的国防科技大学教授柳克俊,也被调到论证中心任总工程师。

很快,中央军委颁发命令,任命筹建办公室负责人余淼为论证中心主任,海军司令部机要局局长俞侠为政治委员。在海军机关各大部积极支持下,论证中心机关办公室、宿舍用房、科研设备,在原通信团和几个研究所营房基础上通过突击整修,也因陋就简,基本就绪。

7月5日,论证中心在机关临时办公地点举行了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明确了论证中心机关和各研究所、室的使命任务、职责分工,并部署了下半年工作。9日,刘华清与海军政委李耀文等海军首长及海军司、政、后、装等各大部领导,一起来到论证中心临时办公地点,接见了出席会议的全体人员。刘华清说,论证中心是海军的高级技术智囊,是海军党委、机关的咨询机构。现在刚开始组建,人力不足,设备不全,困难很多,有些论证研究一下子都搞起来不可能。但不要等,要边组建边工作,逐步发展。同时,他向在场的海军机关各大部领导提出,都要各尽其责、各尽所能支持论证中心的工作。海后、海装要认真研究,合理使用装备费、科研费和工程费,支持论证中心尽快搞好基本建设。

成立大会后,论证中心以综合办公大楼为主的基建工程先后启动,购置仪器、设备等业务也全面展开。按照边建边干的精神,部分急需课题的论证研究率先上马。经过半年多突击工作,至1984年1月,论证中心基本建设、业务建设初步就绪。第二代导弹核潜艇、第二代驱逐舰及轻型护卫舰等多种装备的战术技术论证或补充论证任务,以及“七五”计划装备建设规划制定等任务,先后展开。在此后两年多时间里,论证中心各研究所、室先后承担了220多项论证研究课题,完成了护卫舰艇、潜艇、快艇,以及多型导弹、鱼水雷、电子对抗、舰艇动力等18项武器装备发展体制系列、型谱的论证研究。至1985年底,论证中心已有5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7项获军队级科技奖。051型驱逐舰加装直升机系统工程等装备改进提高应用课题,也圆满完成任务。

论证中心工作走上正轨后,海军于1985年7月报经中央军委批准,成立了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同时,海军党委作出决定,海军各院校要发挥在学科专业、师资力量和教学科研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建成科研基地,既搞教学又搞科研,在培养军事人才的同时,协同论证中心结合专业教学开展科研工作。至此,加上由离退休专业技术骨干为主成立的海军学术研究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委员会,海军装备论证研究已形成一个学科齐全、分工明确、相互支持的完整体系,海军装备发展、海军建设进入了科学决策的轨道。

■按“顶用”标准,大刀阔斧清理整顿装备■

■“像这样的艇还留它干什么?”■

接手海军工作不久,刘华清即结合视察部队对海军舰艇装备进行了一次全面考察。他意识到,近些年海军的舰艇装备虽然有了不小发展,但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弊端,却依旧没有解决。特别是舰艇部队中,辅助船只数量大(占全部舰艇的61%),战斗舰艇少,而战斗舰艇中性能低下的小艇多,有新技术含量的主力战舰少;航空部队中,作战半径有限的一般飞机多,适应海空作战的特种飞机少;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显得越发突出。多年后谈起当时的感受,刘华清说,一路走着,看到一些军港码头上几十艘、上百艘小艇像一群小鸭子一样破破烂烂摆在那里,心里很不是滋味。靠这样的装备怎能打得了现代化的战争?由此,刘华清下定决心:结合部队编制体制调整对海军舰艇装备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整顿。

1983年1月,海军党委五届五次全会在北京召开。根据刘华清的提议,会议专题研究了舰艇装备清理整顿问题,并决定将其作为当年海军装备建设的中心工作。刘华清在全会上说,邓小平主席指示“建立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强调部队要顶用、有战斗能力,能够在近海范围作战。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军队就要有与当代科学技术水平相适应,能担负相应作战任务、与具有现代化装备的敌人作战的武器装备。现代化的武器装备是现代化海军最简明的物质标准。按照这个标准,我们的装备差距还很大。由于国家经济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我们部队目前舰艇装备水平还比较低,相当一批舰艇吨位小、试航性差,在近岸活动马马虎虎,真正出海作战不行。我们必须下大决心,尽快改变这种局面!但当前,国家经济正在调整时期,拨给国防建设的经费不多,分配给海军的更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区分轻重缓急,把有限的经费切实用好,搞好主战装备建设。为此,海军年内要对现役舰艇装备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整顿,一些无力承担战斗执勤任务的老、旧、杂、小艇船及相关装备,该淘汰的淘汰,该退役的要退役。如老式护卫舰和猎潜艇等,长期出不了海但又占兵员又占修理费,要坚决淘汰报废。

遵照这一指示精神,海司、海装的业务部门于1983年初就组织人对各舰队舰艇装备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并据此提出了淘汰一批舰艇装备的初步意见。文件尚未上报,机关议论就来了。有的干部提出:“许多舰艇使用时间不长,淘汰掉太可惜了!”也有人担心:“一次退役这么多舰艇,没有新装备替补,有了战事怎么办?”很快,舰队、基地业务部门反映,部队官兵中类似看法也不少。获悉这些反映,刘华清在海军机关各大部领导参加的大交班会上专门讲了装备清理整顿问题。他说:“军队历来讲‘兵贵精不贵多’,在现代条件下,这话尤其正确。有部分舰船使用年限不长,退役淘汰好像是浪费,很可惜,但如果保留下来,承担不了训练执勤任务,常年驻泊在码头上,管理需要人,维修需要钱,是更大的浪费。”他进一步指示:“对这些思想反映要加强教育,装备整顿工作要继续做好。要把工作做细些,把情况切实弄清楚,排排队。听说有的基地近邻的两个码头就有十几条小艇停靠在那里,出不了海已多年了,但还要按时机械检试。像这样的艇还留它干什么?”

经过各舰队研究核实,海军于1983年9月16日报经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批准,集中淘汰、退役老式猎潜艇、护卫艇、各种辅助船等各型舰艇(船)179艘。这次退役处理的舰艇,基本上都是长期停泊不动的小艇(船),部队减轻负担,普遍反映较好。接下来,随着部队编制体制改革深化、全军百万大裁军,海军先后又报请军委、总参批准,进行了四次较集中的舰艇装备清理:第一次是1984年9月9日、10月13日,分别报废飞机119架,退役舰艇(船)41艘;第二次是1986年6月6日,退役舰艇(船)338艘;第三次是1987年3月21日,退役舰艇(船)243艘;第四次是1988年1月5日,退役舰艇(船)47艘。在刘华清的领导下,5年多时间里,海军先后5次退役、淘汰各型舰艇(船)总计达848艘,各型飞机119架,另有配套装备及各型老式火炮若干门。这些舰艇装备退役,缓解了码头泊位的紧张状况,节省了数目可观的维修经费。同时腾出大量兵员,在保证主战舰艇齐装满员的基础上,将部分干部战士送进海军院校培训,为舰艇升级换代、接收新的舰艇装备储备了技术骨干。

与此同时,海军各部队按照海军统一部署对“文化大革命”期间按照临战精神和“山、散、洞”要求建设的各种洞库与舰艇基地、码头、泊位,也进行了清理整顿。部分缺乏战略设想和长远规划,布局不合理,无法停泊大型舰艇、飞机的码头、机场,坚决停工下马。节省下来的经费,有计划地转移到关键性建设项目和补缺配套工程建设上。

■ “要进行一次装备建设总动员” ■

为深入搞好装备清理整顿,开创海军装备建设新局面,海军于1984年1月6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了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会前,刘华清明确指示,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要进行一次装备建设总动员”。基于此,出席会议人员有海军各级装备系统的干部,军以上单位、直属院校和海直机关各大部领导。另外,还邀请了总参谋部、国防科工委有关部门领导莅会指导。11日,刘华清作总结讲话,进一步明确了海军装备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他指出,海军装备建设正处在过渡阶段,还不能搞大发展。一是经济条件不允许,国家拿不出很多钱来搞新武器装备研制;二是有许多关键技术需要组织攻关。因此,1990年前海军装备工作的重点是打好基础,准备发展。当前生产的装备(包括装备部队的)算作第一代。下一步,要集中抓好第一代装备的补缺、配套、齐装,以及有重点地改进提高,同时着手研制第二代装备。不管是改装还是研制,都要充分考虑近海作战的需求。以潜艇和飞机为主力,战斗舰艇作战半径要加大,主战装备在战役战术上要形成体系。导弹、鱼雷等武器系统要一弹(雷)多用,形成系列,与电子系统配套。他强调:当前的重点是抓好现役装备的改进。常规潜艇要改进、发展,核潜艇要加以完善,作为执行战略任务的力量。要发展海军特种飞机,包括岸基歼击轰炸机、巡逻预警机和舰载直升机。先解决空中加油技术,以加大海军航空兵作战半径,配合海上轻型兵力作战。对于水面舰艇,要求护卫舰和驱逐舰在齐装配套的基础上改进武器,提高技术水平。同时,要注意扫猎雷、布雷、登陆舰及辅助船舶的相应配套发展。此次会议议题集中,任务明确具体,真正起到了“装备建设总动员”的作用。

同年5月,海军党委把这次装备会议确定的海军装备建设任务、要求,作为整党措施列入工作日程:根据国内已有的先进技术和技术储备,在两三年内,对海军现有舰艇主战装备进行加装、改进,以适应当前战备急需。经报总参谋部批准,051型国产驱逐舰加装舰载直升机系统工程,于5月16日从厂修的某部“105”舰开始,在某造船厂正式启动。通过科研机构、工厂专家、技术人员等各方面协力攻关,至1985年底,整个加载改装工程胜利完成。此次改进工程,不仅加装了舰载直升机、加载舰空导弹发射系统,改进了综合通信系统,而且改善了舰员的居住生活条件。基于此,在护卫舰、潜艇等在舰艇上进行武备、通信等系统加装、改进工程,也相继展开。在刘华清领导下,海军装备技术部依靠总部业务部门,先后从西方引进多项关键的武器系统与电子系统,以及特种动力推进系统,海军的驱逐舰、潜艇、特种飞机的战术技术水平,都得到较大提高。这一举措,对海军主战装备在战役战术上形成体系,导弹、鱼雷等武备形成系列并与电子系统配套,发挥了巨大促进作用,海军装备现代化程度“不动声色”地上了一个台阶。

1984年10月,刘华清与海军装备技术部领导一起,连续几天出席由国防科工委主持召开的第二代导弹驱逐舰方案论证审查汇报会,参与设计方案的研究决策。在会上,他立足海军装备建设需要和国家经济、技术能力现实,对设计单位、承建单位、海军三方各持己见、久议不决的舰载直升机问题、配装舰空导弹系统问题,多次发表看法。他的意见和建议既实事求是又顾全大局、富有远见,得到各方的一致赞同和支持,从而大大加快了第二代驱逐舰的研制进度。1991年,第二代驱逐舰首舰建成下水。经试航验证,其设计要求达到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随着首舰“哈尔滨”号列编,后续舰陆续下水,第二代导弹驱逐舰成为海军战斗力的中坚,担负起战备、训练、出国访问等重大任务。

■面向未来,“三步并作一步走”■

■ 要变“数量建军”为“质量建军”,实现由“近岸防御”到“近海防御”的转变 ■

刘华清清楚,海军大系统装备,无论舰艇还是飞机,包括舰用导弹、鱼雷等大型武器,从研制建造到列装服役,一般都需要10~20年的周期。因此,他高度重视海军装备建设规划拟订工作。1982年9月,刘华清在接任海军司令员当月,即着手抓了正在进行的《海军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和2000年前即“六五”后三年和“七五”,乃至“八五”“九五”海军装备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此后两年多时间里,他多次听取海司、海装业务部门进展汇报,对规划、计划内容调整修改作指示,至1985年上半年,《海军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及“七五”等几个阶段装备建设计划已基本定稿。“七五”计划已在机关、部队分别征求过意见,进行过几次修改。但就在这时,刘华清关于海军装备建设的思路,发生了颠覆性变化。

1985年5月23日至6月6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中央军委根据邓小平关于世界大战在短时期内打不起来的科学论断,作出了两项重大决策:一是裁军百万,对部队再次进行精简整编;二是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从临战状态转移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这两大决策引起了刘华清对海军装备建设问题的思考:既然大战短期内打不起来,海军装备建设怎么办?还要不要生产那么多技术上已经落后的装备?新的装备,特别是舰艇、飞机研发如何进行?最现实的问题是已基本定稿的“七五”以及“八五”“九五”,三个五年装备建设计划怎么办?

经过反复思考,刘华清在当年12月召开的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关于海军装备建设规划的新的构想。即改变原先2000年海军装备建设规划按五年计划分段规划的做法,通盘考虑“七五”“八五”“九五”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和经费,重新编制海军装备发展规划,用15年左右的时间,使海军武器装备向世界先进水平大跨一步。针对部分领导的不同认识,刘华清作了说明。他说,有的同志认为2000年前几个阶段的装备建设规划,现已搞得差不多了,从征求意见的反映看,机关部队都认为不错,比较符合实际,没有再变的必要了。“军委、总部没有新的要求,军队其他大单位都只搞五年规划,海军也不应另搞一套。”这种看法是片面、缺乏远见的。海军兵种多,装备复杂,装备研发周期长,与兄弟军种完全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制订装备建设规划必须想得深些、看得远些,要立足现实看到未来。每走一步,不仅仅为应付当前,而是要想到20年、30年,甚至50年以后。我们前边编制的装备建设规划,总的指导思想是立足现有装备打仗,是以“临战”为前提搞的。现在党中央、中央军委洞察国际战略格局新的态势,科学地分析国际形势,决定把国防建设的基础转到以现代化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抓住这个机会把装备搞上去呢?这次装备建设规划方案的变化,是海军装备发展战略的变化,是面向未来、着眼21世纪海军发展,为若干年后海军发展、现代化建设打基础。

会议认真讨论了刘华清的设想,一致赞成这一改变。1986年1月,海军党委常委扩大会正式作出决定,停止正在进行的“七五”“八五”“九五”装备发展计划的编拟修改,按照“三步并作一步走,15年向前跨一大步”的构想,重新编拟《海军2000年前装备发展规划》以及《海军2000年前发展设想和“七五”建设规划》《2000年的海军》(以下简称“三个规划”)。

刘华清晚年在回忆录中说:编制“三个规划”,是我在海军领导岗位上抓的一件大事。

1986年元旦前后,刘华清陪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了南海舰队。1月6日,他返回北京一上班就给海司办公室主任王力交代重新编拟装备发展规划的问题。他告诉王力,装备规划制定是海军现代化建设中带有战略性的大事,是近期机关一项重要工作。你不仅要参加文件起草,还要注意掌握全面情况。他还具体提出,文件起草要以“近海防御”战略为指导,充分体现几条基本原则,具体说就是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先研制21世纪初期所需要的武器装备,然后再考虑下一步的发展。二是军事理论与武器装备发展的关系。把未来海上作战理论的研究与新装备长远规划紧密结合起来。三是装备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坚持“多研制、少装备”,从抓武器装备的物质储备转为抓技术能力储备。四是装备需要与可能的关系,综合考虑先进性、经济性和可靠性,注重军事效益。五是平台与负载的关系。把型号研制和武器、电子系统研制结合起来,突破关键技术,加强薄弱环节,提高装备现代化水平。

1月8日,刘华清听取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主任余淼、政委俞侠的工作汇报,与他们一起探讨重新编制海军装备发展规划问题。他要求论证中心一定要重视这次装备规划编制工作。他说,这些年来,我们的装备技术被落得太远了,必须抓住这个机会赶上去。从现在起到2000年,海军装备发展15年作一步走,不要“七五”一段、“八五”一段、“九五”一段,各自分开走,而且一段完不成就往下一段推,这样推下去不行。他强调,我们装备建设方针还是以潜艇、导弹舰艇和海上特种飞机为重点,相应发展其他装备。装备建设指导思想,要变“数量建军”为“质量建军”,实现由“近岸防御”到“近海防御”的转变,发展与近海作战相适应的中、大型舰艇,不再大量造小型舰艇。不打仗,不大量生产装备。现有装备,要保证一定数量,能保证部队作战训练就可以了。集中力量开展新装备、主战装备研发。当新世纪到来时,我们同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即可以缩短5~10年时间。

■ “搞航空母舰和战略导弹核潜艇的预研,为21世纪海军装备发展预做准备”■

关于装备建设规划内容,刘华清指出:千万不要搞或少搞过渡性装备,避免影响主战装备的发展速度;要逐步形成自己的装备体系和系列,为实现有重点按比例均衡发展创造条件;要以自力更生为主,引进为辅,不断提高自己的开发能力和水平;要拉开装备层次,做到新旧并存、梯次更新,改变海军装备质量差、老、旧、杂,辅助舰船、小型舰船和一般飞机所占比例过高的问题;要从长远考虑,抓住带根本性主要装备的研制与发展,为21世纪海军装备发展创造条件,为今后搞航母和新的战略导弹核潜艇预研、建造,乃至形成综合作战能力奠定基础。据此,他提出,装备规划编制一定要根据海军兵力结构测算,把装备科研规划及装备发展系列充分考虑进去,把今后5年、15年内搞什么装备列清楚,重点是2000年前能拿到的装备。至于“七五”期间要建造多少艘舰艇、多少架飞机及相应的雷弹和配套装备,要根据经费来决定。但一定要把装备规划与后勤、修理、工程建设相配套,不能因保障设施配套滞后使新装备列编后短期内难以形成战斗力。总起来,就是要树立三个观念:一是要在15年中集中财力、物力,搞出新一代主战装备。二是新装备一定要齐装配套,且自动化程度要高,不能锣齐鼓不齐。三是在役舰船改装、修理,要注意吸收、采用新技术,搞到什么程度,要根据经费情况定,“看菜吃饭”。最后,刘华清再次强调,海军装备技术复杂,要求高,一型装备从立项、预研、设计、建造到试验定型,往往要十几年甚至二三十年时间。没有技术储备,到需要时临时想突击发展是不可能的。要有超前意识。对一些有战略作用的武器装备,如航母、舰载飞机、新一代潜用弹道导弹、舰用巡航导弹等,要提前考虑,提前做一些资料搜集、技术储备和研究工作。这个问题要在装备发展规划中体现出来。

1986年2月15日、3月11日,刘华清分别召见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郑明、海军后勤部部长李春明,听取他们关于适应战略思想转变的设想及对重新编制“七五”规划的意见。郑明、李春明均赞成重新编制“七五”规划,并表示要拿出业务骨干全力参与工作。刘华清对他们说,装备发展规划是比较实际的东西,是海军发展设想和部队全面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对部队全面建设起着牵引和制约作用。机关各大部都要充分认识这次装备规划改变的重大意义,按照军委提出的“缩短战线、突出重点、狠抓科研、加速更新”的方针,把装备发展规划搞好,搞出一个科学、可行、有战略眼光的现代化海军装备建设规划。

3月下旬,海军司令部综合海装、海后、论证中心等各单位意见,拟定了关于海军装备“七五”发展规划和此后十年发展设想的提纲。24日,刘华清与副司令员张连忠、李景,参谋长安立群一起听取了他们的汇报。一天下来,执笔起草的海司装备计划部、军事研究室领导等分别汇报了规划的主要内容、基本框架。由于第二天刘华清要出席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式,汇报会暂停。26日,汇报继续,原则通过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框架。最后,刘华清对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再次作了指示。

刘华清说,这次“七五”装备建设规划和此后十年发展设想,是海军将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和经费捆起来做通盘考虑的首个规划。既要把时间和经费作为一个近、中期的打算和规划,同时还要把“七五”期间这五年的海军装备发展规划好,不仅要立足现实需要,还要着眼未来和长远发展。海军是一个技术复杂的军种,海军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能各行其是,零打碎敲,必须进行全面规划。装备发展规划编拟一定要按已确定的方针和原则,在充分考虑未来海上作战的特点,以及作战环境、条件的同时,结合国家财力和科学技术水平,认真规划90年代乃至21世纪作战使用的新一代武器装备。要真正把需求和可能、先进性和可靠性、数量和质量等关系处理好,使海军的武器装备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装备现代化是海军现代化的基础,也是物质标准。这次把组织编拟《海军2000年前发展设想和“七五”建设规划》《2000年的海军》与《海军2000年前装备发展规划》同步进行,也是基于这一考虑。

会后,经过一个月的突击工作,4月下旬拿出了《海军2000年前发展设想和“七五”建设规划》第一稿。25日,海军党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进行了讨论。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整个规划稿贯彻了集中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三步并作一步走”的思想,整体框架可以,只是部分内容尚需进一步细化。刘华清对海军主战装备研发型号、技术攻关方向等问题,再次作了指示,对文字表述也提了具体要求。随后,海军党委先后召开常委扩大会、海军首长办公会,对《海军2000年前发展设想和“七五”建设规划》以及《海军2000年前装备发展规划》《2000年的海军》一起进行讨论、修改。1986年12月底,海军党委常委会审定通过。之后,刘华清对文稿逐句逐段地作推敲。1987年2月2日,刘华清与李耀文联署签发,以海军党委的名义将“三个规划”报送总部机关并军委首长。

“三个规划”在“近海防御”战略思想指导下,从海军部队军政建设、装备发展、后勤保障等方面,对80年代末直至21世纪初叶的中国海军作了有理有据的设计和预测,完整地绘出了新世纪海军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特别是关于装备建设部分,不仅具体提出了海军装备发展的战略方针、基本原则,谋求主攻方向,而且对海军装备建设的规模,各型舰种、机种、技术装备及相应部队的发展规模和素质要求等,都作了具体规划。考虑到海军建设投资可能,规划中做了几个方案,并将“设想用15至20年左右时间,搞航空母舰和战略导弹核潜艇的预研,为21世纪海军装备发展预做准备”的思想作为重要建议,写入其中。

总部机关和军委首长肯定了海军的规划。其中所列的新型舰艇、飞机、武器系统,大都获得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支持和批准,被纳入了国家和军队的建设规划。至21世纪初,伴随着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型具有现代化水平的舰艇、飞机相继问世,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列装,刘华清“三步并作一步走,15年向前跨一大步”的构想变为现实。“三个规划”中提出的海军装备发展方针,此后若干年里仍然在海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指导作用。

友情链接

郑州擎天近代中国研究国家档案局国史网求是网凤凰网国际在线中国青年网共产党员网光明网中国日报网央视网中国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网河南党史网

党史博览杂志社主办 Copyright © 2000-2018 中共党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党史博览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豫ICP备18012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