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鉴今 资政育人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将帅风采

秦基伟在上甘岭战役中(下)
来源:《党史博览》2021年第11期  作者:吴东峰  点击次数:

■“喀秋莎”狂吻上甘岭

在敌我都困难的时候,最后应该使用强些的力量将阵地全部夺取,尔后加重前沿的火器,决心打退敌人的反扑,争取时间给予敌以更大的杀伤打击。在阵地来说,应该把战斗的焦点往敌方推,这样既可缩小战斗面积,又可积极争取时间,巩固主阵地加筑工事。当然,这样打法,可能在开始几天中代价会大些,但不经过决战是不可能将敌人的进攻停止下来的。

——摘自秦基伟19521117日日记

15军炮兵室主任靳钟回忆,大约在上甘岭战役爆发的第三天,秦基伟突然灵机一动,接通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的电话——想请这位当年长征路上的老领导、分管志愿军后勤的大总管,给些装备支援。


秦基伟

电话接通,未等秦基伟开口,洪学智就着急地问:“老秦,你那边怎么样?”

“范佛里特想上五圣山,把两个高地都快炸平了。”秦基伟回答。

“说吧,要什么?你们15军要什么我给什么!”

“给我一点炮吧!”

“什么炮?”

“喀秋莎!”秦基伟脱口而出。

洪学智爽朗地答应:“行,最迟明天中午前赶到。”

秦基伟动情地说:“洪副司令员,15军给你敬礼了!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秦基伟是一位十分好学的军事指挥员,特别是对现代武器装备,既好奇又好玩,玩之不倦,乐此不疲,有时几近着迷。

崔建功曾对笔者说,秦基伟能打、善学、会玩。上山打猎,开车兜风,打扑克,下象棋,样样都会。当支队长玩迫击炮,差点儿炸了自己;当分区司令员玩照相机;当纵队司令员玩汽车,几次翻车遇险;当军长玩无线电;在上甘岭战斗中玩“喀秋莎”。崔建功还补充说:“好玩也就是好学,学习新鲜的东西。”

“在近代战争中双方如此强大的炮火,白天甚至夜间是一样。这样大的用兵而且又是那样的密集冲锋,有多少人死不完呢?”这是秦基伟在上甘岭战役中反复给自己提出的一个大问题。

秦基伟认为,充分发挥炮兵作用,不但是歼灭敌人的需要,也是保护自己的需要,只有更有效地歼灭敌人,才能更有效地保护自己。他多次强调:“形成炮火优势,发挥炮火威力是取胜的关键。”于是,他想到了曾经在苏联电影中看到的“咯秋莎”火箭炮发射的镜头。

“喀秋莎”,是BM-13型多管火箭炮的流行名字。这种轮式自行火炮,弹径132毫米,每辆炮车有一座8联装轨式火箭发射架,每条滑轨上下各装挂1枚火箭弹,每炮共装16枚,最大射程为8500米,电气点火,在数秒钟内即可全部发射完毕。

秦基伟早就了解到,这种火箭炮弹径大、弹群密集、发射速度快、杀伤力强、战场机动性能好。因其弹群覆盖面积很大,故“喀秋莎”最适合用于对大面积集群目标射击。

靳钟回忆,“咯秋莎”火箭炮运来后,秦基伟高兴得跳起来,把“喀秋莎”当作“宝贝蛋”。他常说:“同志们,我们的‘喀秋莎’炮弹价值有多高?一颗炮弹的价值就是6两黄金呀,相当于一个富农的全年收入呀!”

每次用“喀秋莎”,秦基伟都一再指示要选择好发射阵地,掌握好发射时机,确保安全。靳钟回忆,每次反击前我们所设的假阵地,都遭到了敌人的炮轰;发射后,所有的真阵地也遭到了敌人的破坏,不过,我们的“喀秋莎”这时早已按秦军长的秘密指令转移到安全地带了。

靳钟回忆,上甘岭战役,志愿军使用苏联支援的“喀秋莎”火箭炮是保密的,所以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战斗打响的前几天,15军就用上了“喀秋莎”火箭炮。1019日,两个营的“喀秋莎”齐放,火光冲天,格外壮观。观战官兵欢腾雀跃。

1029日,秦基伟批准了45师和29师首长联名上报的射击作战方案,决定:“为利用有利地形,大量歼灭敌人,30日夜只拿下597.9高地主峰,其余次日夺取之。”他特别强调:“为此必须具有充分的弹药保证和投入新的力量,特别是86团参战后,更需要一开始搞好。这对今后持续作战提高自己信心,打击敌人的士气和信心极其重要。”

1030日,45师副师长唐万成在炮兵指挥所指挥,连续打了两个“喀秋莎”的齐放。

这是志愿军第三次全部恢复597.9高地。“喀秋莎”第一个齐放在1分钟之内全部发射完毕,接下来是第二个齐放。两个齐放之后,“喀秋莎”209炮团迅速撤出阵地。从进入阵地到发射完转移,前后只用了13分钟。

聂济峰晚年对这次成功的大反击情景,记忆深刻。他兴奋地回忆道:“‘喀秋莎’全团再齐放,整个上甘岭的天空都被打红了……那可真是像火海,一下子把前面、后面都‘盖了’。‘盖了’以后炮兵再打,步兵才开始冲锋。在我炮火的压制下,敌人近两小时没有打出炮来。我们的炮火既猛又准,越打越精。”

经过几次大反击,志愿军大规模炮战发挥了巨大作用。秦基伟高兴地说:“我们有了‘喀秋莎’,只要敌人敢于反扑,我想应该表示特别的欢迎。美帝国主义拿无数美国士兵及南朝鲜伪军的生命开玩笑,这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好战机。在这两个连的阵地上打败敌人两个师的进攻,这不是很难得的机会吗?”

上甘岭战役中,在秦基伟直接指挥下,“喀秋莎”209炮团先后10次参加战斗,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209炮团此役获得锦旗一面,上面写着:“百发齐放,震破敌胆,战士最爱你,敌人最怕你!”

115日,中朝联合司令部首长彭德怀、邓华、朴一禹致电嘉奖15军:“你军与敌血战了二十余日,敌军集中了空前优势的炮兵、飞机、坦克及大量步兵集团冲锋,不仅不能夺取我军阵地,而且丧失了一万五千人的有生力量及大量炮弹,你们则发扬了坚韧顽强的战斗作风,愈打愈强,战术愈打愈灵活,步炮协同愈打愈密切,战斗伤亡亦逐渐减少,特别是二日毙伤敌一千九百余人,这样打下去,‘必能制敌于死命’。我们特向你们祝贺,望激励全军再接再厉,坚决战斗下去,直到将敌人的局部进攻完全彻底粉碎。预祝你们胜利。”

秦基伟立即指示15军政治部,将这份嘉奖令印成红色大字的“号外”,迅速撒向上甘岭全线阵地。1110日,时刻都在关注上甘岭战役的毛泽东将这份嘉奖电批转各大军区、各军兵种及军委各部。

19521216日,毛泽东进一步指出:“今年秋季作战,我取得如此胜利,除由于官兵勇敢、工事坚固、指挥得当、供应不缺外,炮火的猛烈和射击的准确实为制胜的要素。”

■三位将军抢吃一盘菜

在一个阵地上,参战部队近五万,参战建制以团计算廿多个,兵种是那样多,战斗又是如此残酷……指挥这个战斗的人,每一小时不知有多少问题需要经过他的思考和分析。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从原则方针到具体生活,到处都是问题,使之积极愉快地执行,并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歼灭敌人,恢复阵地,减少自己的伤亡,而且又能在这个原则下团结,不发生其他问题,这就更需要指挥员样样周到,度量大,能受得起引起不愉快的言语和片面的埋怨,就成了特别重要的问题了。

——摘自秦基伟1952125日日记

1952117日,毛泽东亲拟了中央军委给志愿军司令部、第3兵团对五圣山作战部署的复电。这封解密后刊载于《抗美援朝战争史》的绝密电报,披露了毛泽东对上甘岭保卫战的重要评价以及当时第3兵团对597.9高地及537.7北山作战部署的核心内容:

此次五圣山附近的作战,已发展成为战役的规模,并已取得巨大胜利,望你们鼓励该军,坚决作战,为争取胜利而奋斗。

为了便于指挥,决定组织五圣山战斗指挥所,由12军副军长李德生同志负责统一指挥31师和34师的反击作战及29师的配合动作(31师、34师担任反击,29师担任防御),该指挥所归15军军长秦基伟直接指挥。

复电还明确部署:“为统一炮兵指挥,决定组成炮兵指挥所,由炮7师师长颜伏同志负责,统一指挥支援五圣山前沿作战的各配属炮兵。炮兵指挥所应与李德生指挥所靠近,以便协同。”

由毛泽东亲拟的这封电报,是上甘岭战斗由战术规模发展到战役规模的重要标志。

事实上,早在115日,秦基伟就知道了第3兵团的这一调整方案。3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副政治委员杜义德和参谋长王蕴瑞根据志愿军首长“坚决战斗下去”的指示和新的敌我态势,对巩固597.9高地和夺回537.7北山高地的作战作了重新部署。

当天晚上,秦基伟在日记中写道:“为了保持和准备同敌人继续战斗,争取更大的打击敌人,使朝鲜战局引起新的变化,志司兵团的决心是继续打下去,以12军主力投入战斗,统一由我指挥。这样战斗的范围就扩大了。今天既不是一个师一个军的问题,而是全兵团全朝鲜的战争形势的改变问题。这个战斗确真具有战略意义的作用……”

王近山对秦基伟说:“现在有两个方案,一是打下去,二是撤下来。你要哪个?”

王近山本意是1545师从上甘岭撤出,代之以1231师作战和指挥。王近山担心的是45师连续鏖战减员严重。秦基伟却极不情愿。他认为,在这个时候,让别的部队上来代替自己的部队,丢不起这个脸。何况,45师的阵地并没有全丢;更何况,15军还有向守志的44师没有动。

秦基伟非常尊重这位与自己一样从大别山拼杀出来的同乡战友,但这一次,他火了,对王近山吼道:“我们15军坚决不下阵地!我们死也要死在上甘岭。”

上甘岭之战爆发后,王近山与秦基伟保持着热线联系,不但及时下达指示,还详细询问情况,交换意见。事实上,王近山与秦基伟不仅是红安老乡,还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老搭档。他们性格相仿,均有傲骨,虽然电话中时有“叮当”,但过后就烟消云散。

面对着秦基伟的坚决态度,王近山也不得不作出妥协:“那好那好,你们不下来可以,但曾绍山(12军军长)也要上。12军部队配你指挥,李德生先带第31师过来,34师和35师也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秦基伟对这一部署调整表示可以接受。他认为,这一部署调整大大加强了战役预备队的力量,不但使上甘岭战斗扩大到战役规模,而且还将使朝鲜战场发生根本变化,这种变化对我军十分有利,而大大不利于敌人了。

这就是后来被15军称为“换汤不换药”,12军称为“换药不换汤”的上甘岭志愿军部队调整方案。正是这一调整,把上甘岭之战由战斗推向战役,也成就了秦基伟一代战将的功名。

12军上来后,为保证上甘岭战役的胜利,秦基伟清醒地向兵团提出了三个条件:“后备力量的保证,弹药供应上的保证,我们在战术指导上不犯错误。”他说,只要这三条具备,“打到什么时候都可取得胜利。这三条从现在来看完全具备着”。

秦基伟分析:31师、34师投入战斗之后,估计不但可以对付南朝鲜第2师、第9师的进攻,还可持续到对付25师作战一两次,那时将1544师抽出来投入反击,或45师主动再投入反击,这样我们的力量是够用了;弹药迄今还感到满意,今后会更好;战术上的问题,特别要提倡学习3191团的战斗动作和指挥,加之前面有李德生同志,后面有兵团、志司掌握很紧,情况的掌握一般不慢并较可靠的。”

12军正是在15军力量不足以与敌继续作战的关键时刻,投入作战的。秦基伟认为,12军参战部队配属给15军后,识大体、明大局,毫无怨言,这使得15军在指挥上更加顺畅,显示了一支老部队的谦虚与成熟,而且在战役中同样有不凡的表现,为战役的最后胜利画上了圆满句号。

事实上,秦基伟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反复说:“我特别要强调的是,第12军的参战,是取得上甘岭作战最后胜利的保证。12军是在什么样情况下投入战斗的呢?是在战斗最紧张、最艰苦的情况下赶来参战的。在597.9高地战斗发展到决战阶段,李德生同志的到来,31师投入战斗,使我们更增加了取得战役全胜的信心。可以说,没有12军的参战,当时的这个客观情况,要是只靠15军,很难把它打成最后这么个结局的。”

1952111日,1545师除炮兵、通信、观察、后勤机构原地不动,以保证12军部队作战外,坚守597.9高地和537.7北山高地的全部任务移交给1231师,45师部队撤出上甘岭,前往兵马洞休整。当天深夜,第931营与第91团一起,全面接替597.9高地防务;第92团也接替了537.7北山高地阵地防务。


上甘岭阵地上的弹壳

此时,经过20天与敌人较量的秦基伟,对打胜上甘岭这一仗已然胸有成竹,胜券在握。15军参谋长张蕴钰认为,第3兵团的这一新的部署,虽然把15军主力45师换下去,把12军主力拉上来,表面上来看是“调兵换将”,实际上是“增兵增将”。秦基伟从此开始指挥着15军和12军各2个师,以及志愿军炮兵第7师等参战部队,指挥权限上升了一个级别。

秦基伟在上甘岭战役危急和关键时刻,咬紧牙关,勇挑重担。12军的加入,使他第一次站在了指挥两个军部队的位置上。为了让12军部队尽快熟悉情况,他要求45师部队留下部分战斗骨干,为12军参战部队当顾问和助手,各自负责,直到阵地收复才算完成任务。各级司令部班底,不是完全撤走,而是不断地加强,得力的参谋都要留下。聂济峰回忆,秦基伟还明确要求,45师师长崔建功做12军副军长李德生的顾问,参谋长张蕴钰做李德生的前指助手。

12军司令部参谋崔明礼,是1545师师长崔建功的堂侄。200152日,崔明礼在广州接受笔者采访时说,上甘岭战役打响后,志司发的表彰通报,都是只提15军,那时候12军官兵一度有情绪。有一次,李德生副军长叫崔明礼向下发通报,崔明礼一看又是“15军某部”,老大不高兴,就对李德生说:“这是发给15军的,不是发给12军的。”不料,李德生竟哈哈笑了。他说:“现在上甘岭这一仗越打越大了,不是哪个军打的问题,也不是哪个兵团打的问题。打15军的牌子,就是打志愿军的牌子,就是打中国人民的牌子。”多年后,崔明礼还感慨地说:“李德生站得高,他的水平,我们无法比啊!”

聂济峰晚年也由此感叹,上甘岭战役的最后胜利,是在15军军长秦基伟、12军副军长李德生的指挥下,29师、31师、45师三支部队协同作战,团结拼搏的结果。

聂济峰回忆说,李德生到上甘岭前是1231师师长,到上甘岭时才下的任副军长命令。为了便于李德生指挥作战,秦基伟专门派15军参谋长张蕴钰到前线协助李德生指挥。前线指挥所领导有李德生、张蕴钰、崔建功、张显扬、李长林、刘瑄等。

19521026日,15军作战会议后,29师师长张显扬、政委王新,31师政委刘瑄、副师长李长林带着精干的机关人员,来到德山岘指挥所。45师特意让工兵连夜赶做了一个长条方桌和几把靠背椅子,安放在作战科,以便让师首长们商讨军机之用。

聂济峰回忆,12军与15军同为红四方面军的老底子,同在太行山上打过日本侵略军,后来又同在第二野战军序列内。12军前来参战,15军官兵都很高兴,普遍认为,来了一位副军长,带来的力量就大了。李德生作战主动性很强,为了把上甘岭这一仗打好,他还跟军领导打了招呼,后经兵团同意,又把92团也拉了上来,这等于31师全师都参战了。12军领导还根据李德生的建议,命令34师作预备队。

聂济峰认为,上甘岭战役中,15军和12军部队就是一个整体,我们打的都是志愿军的仗。他举例,有一次(113日晚),朝鲜群众送上来一些新鲜青菜,45师“大厨”招待前线指挥所领导。李德生、崔建功、聂济峰、张显扬、王新等同席共餐。开始是你称我是“老大哥,先吃”,我称你是“老大哥,先吃”。吃着吃着,都露出了“真面目”:每一双筷子都往绿油油的青菜上夹。李德生一看不好,端起青菜盘子说:“这一盘我来消灭吧,不用麻烦你们了!”见李德生钻进另一间房子“独吞”青菜,张显扬、崔建功连忙跟着去抢菜吃。张显扬说:“打上甘岭,我们要合着打,这青菜也要合着吃。”王新等望着他们为了一盘青菜你抢我夺,笑得前俯后仰。

15军志愿军老战士李义山回忆,12军是二野老部队,研究作战非常细,打仗很有一套。比如,在敌人炮火下进攻,采取了隔501人的小兵群前进,有效减少了伤亡。1291团团长李长林发现高地上有多达十几个连的建制部队,为避免多建制所引起的指挥混乱,让919个连采取“车轮战”,一个连一个连投入战斗,每个连不管伤亡如何,一律只打一天,就撤下来休整,连长则留下来,作为后一个连长的顾问。这样做,不仅避免了指挥上的混乱,也使各连都保存了一批骨干。

1952111日起,1231918连调上597.9高地,接替1545师无力再守的7个阵地。当天下午4时,南朝鲜军攻占了上甘岭10号阵地等,战斗打得很惨烈,差不多快打光了,剩一个班长跑到12军请求增援。刚上阵地的8连官兵二话没说,立即派出人增援,10多名战士跟着炮弹弹着点冲了过去,一阵手榴弹,就把阵地夺回来了。

王万成、朱友光等3人战斗小组前去增援只剩下两名伤员的1号阵地。当时,敌人已经冲上来了,朱友光当场就抓起爆破筒,冲到了敌人中间;王万成紧跟着也冲了上去。这两名四川安岳县小老乡,壮烈牺牲。他们就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

1545师政委聂济峰说:“12军为了增援我们,刚刚接手阵地,就打出了两位战斗英雄,了不起呀!”

■范佛里特的另一只眼睛

在这种情况下,敌我双方谁不犯错误,谁有强大的二梯队,谁就可以获得最后胜利。从现在来看,我们较敌人优越的是有了新的二梯队,战术上有了过去二十余天的经验,加之火炮加强,弹药充足……

这样估计而且应该也必须搞得好。反下阵地之后,再让敌人犯错误,急忙投入大部队,白天分路进攻,在我强大的有充分准备的火炮下,使敌人的有生力量再次受到歼灭性的打击,战斗即很快可能结束。

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能松懈,而且必须从更困难更严重的情况作准备,这样使我们始终掌握斗争的主动,指导上的主动。

——摘自秦基伟1952119日日记

19521125日,持续鏖战43天的上甘岭战役结束。“联合国军”发射了190多万发炮弹和5000余枚炸弹,损失了274架战机,付出了2.5万余人伤亡的代价之后,上甘岭依然牢牢掌握在志愿军手中。

后来,上甘岭战役进入了西点军校的课堂。硝烟散去,双方的战将还在为这场战役而思考。

上甘岭战役是秦基伟的成名之战,但也是他的心中之痛。将军晚年,依然在思考作战中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一位作家采访过秦基伟。

作家问:“在这3.7平方公里的山地,志愿军付出了牺牲1.156万人伤亡的代价,是否值得?”

秦基伟答:“我们是否也应该同时想想当时的所谓‘联合国军’,同样是为了这块3.7平方公里的山地,付出了伤亡2万余人的沉重代价,消耗了大量的武器弹药,究竟是什么用意?”

“作为上甘岭的直接指挥者,几十年来我一直心存疑窦,我总认为范佛里特还有另一种不为人知的阴谋,也就是在上甘岭战斗登峰造极之时,他的一只眼睛盯着五圣山,另一只眼睛一定瞪得老大窥视我的西方山。”“只是我们在西方山死死按兵不动,范佛里特才悻悻作罢。如果我们因为上甘岭战事吃紧而动用西方山的44师,范佛里特很有可能回马一枪,打我们个声东击西。他们毕竟是机械化部队,撤出战斗快,重新投入战斗也快。那样一来,上甘岭战役就成了西方山战役,战役的最后结局是什么样子?就很难想象……”

西方山紧靠平康平原,是朝鲜东海岸元山至西海岸汶山公路的连接点,又有汉城至元山的铁路纵贯其中,交通便利,有利于敌人的坦克和机械化部队机动。那里,也是15军与38军阵地的接合部。

秦基伟始终认为,44师师长向守志所部防守的西方山方向是15军防御的重中之重。重中之重,自然就要放上强中之强的部队。

以美军装备优势和火力优势,假设它要用35个师来进攻平康,志愿军要对付它就可能比较困难。那么,怎样叫它不进攻平康呢?这始终是秦基伟担心和思考的问题。

向守志回忆,1952年春的一个下午,他正在130团参加战评会,突然接到军部通知,立即赶到军部受领新的作战任务。

在作战指挥所,秦基伟军长指着地图对向守志说:“志愿军总部判断,‘联合国军’为了配合板门店谈判,正在酝酿大的动作,估计敌人向西方山、平康方向进攻的可能性较大。”

秦基伟转告向守志,彭德怀司令员和兵团陈赓司令员都一再嘱咐我们:“平康这个口子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如果西方山、斗流山、五圣山出了问题,敌人可以在平康长驱直入,麻烦就大了。”

“秦军长转过身,面色凝重而严肃地向我交代任务。”时隔多年,向守志依然记得秦基伟的指示,“为了阻滞敌人的进攻,第3兵团和军决定,你们44师担任西方山战线的防御任务,并配备1个步兵团、2个炮兵团、1个战防炮营、2个坦克连、2个高炮营归你指挥。”

195249日,向守志率44师到达平康地区,接替第2676师防地,担任平康地区正面宽16公里、纵深长24公里的防御任务。

向守志回忆,1014日,“联合国军”突然向我15军第45师坚守的上甘岭阵地发动了疯狂的进攻。同时,我44师当面之敌美军第7师和南朝鲜9师,为配合进攻上甘岭,以4个营的兵力,在大量飞机、坦克、大炮的配合下,向我391高地、上佳山西北无名高地、芝村南山及411.9高地,发起了连续进攻,均被44师顽强击退。

1022日,第3兵团首长为加强五圣山方向防御力量,决定调87团加入上甘岭地区作战。向守志与政委朱业奎决定,132团接替87团在391高地的防务。第二天,向守志亲自率87团与45师进行了移交。

向守志回忆,45师师长崔建功向我讲述了上甘岭作战的有关情况。他感谢44师为大量吸引、牵制、杀伤敌人,坚决、有力地配合上甘岭作战。向守志回到师部,把上甘岭的战况和兵团的决心立即通报全师,指战员们摩拳擦掌,纷纷表示要英勇杀敌,继续配合上甘岭作战。

于是在15军的另一战场上,也就是西方山地区的44师,对当面之敌发动了一系列的攻击行动。44师一举夺取并巩固了391高地,歼敌4000余人。他们不仅有效牵制了美军,也改善了志愿军在平康谷地的防御态势,受到志愿军总部的通令嘉奖。

1027日,上甘岭战役关键时刻,44师强袭381东北无名高地,继而攻击391高地南峰之敌,向三八线以南推进了13平方公里。

1028日,范佛里特担心志愿军沿汉滩川以西,斗流峰、西方山以南向其左侧背出击,不得不将美7师在汉滩川以东防务及该师在上甘岭与志愿军45师争夺597.9高地和537.7北山高地的任务交给南朝鲜2师接替。因此,向守志自豪地对笔者说:“美7师主力西调,他们的部分炮火被我师频频出击所吸引,给上甘岭主阵地部队的反击创造了有利条件。”

由于秦基伟已经睁大眼睛望着西方山了,所以范佛里特把“摊牌计划”转向了五圣山下的上甘岭。而当范佛里特瞪着双眼盯着上甘岭时,他没有想到秦基伟率15军把这个原来次要防御方向打成了主战场。

秦基伟指挥15军顽强坚守上甘岭,实际上也有效地牵制或者说彻底打破了美军以西方山方向为突破口,向平康大举进攻的企图。


上甘岭英雄阵地

19521125日,12军副军长李德生召开五圣山指挥所作战会议,决定继续争夺和巩固537.7北山高地。是役,12106团接替92团的537.7北山高地防务后,击退敌人50余次冲击,歼敌1400余人。至此,遭受志愿军连续打击的“联合国军”,已经无意也无力组织营以上兵力的进攻了。

同一天,15军参谋长张蕴钰在五圣山指挥所参加作战会议后,回到道德洞向秦基伟作了汇报。张蕴钰认为,范佛里特兵源枯竭,进攻缺乏后劲了,如果我们继续摆着战役的架势,从作战效益上讲是一种浪费,故建议结束战役,将537.7北山高地的争夺和最后巩固作为战术性行动来对待。

秦基伟当即拍板:上甘岭战役基本结束。这一天,12106团顺利完成使命,将537.7高地移交给29师。

时任15军司令部参谋的桑传宝回忆,从1124日夜半开始,朝鲜半岛下了一场特大的雪。大雪茫茫,上甘岭上的坑道口都被大雪覆盖了。25日晨,天还没亮,秦基伟就踏着积雪来到作战室,正在值班的桑传宝送上一份电报给秦基伟看。电报是前方指挥所发来的。电报说:25日凌晨零时1分以后,敌方未打一枪未开一炮,未见敌机活动和敌人身影。

秦基伟似乎早已预料到这一结局,平静地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他们不打了,我们也不打了。”

虽然嘴上说“他们不打了,我们也不打了”,但在那个冰封雪冻的早晨,在秦基伟的现实意识里,上甘岭战役仿佛仍在进行之中。

那时的秦基伟并不知道,上甘岭战役的政治因素,早已超越军事因素。其实,范佛里特的另一只眼睛,无时无刻不被大洋彼岸的美国大选所左右。

当年的114日,是美国总统选举投票日。虽然范佛里特为共和党竞选人艾森豪威尔的西点军校同学,但为了执政的民主党,范佛里特还是执意发起了包括上甘岭战役在内的“金化攻势”行动。美军兵败上甘岭,影响了美国大选的走向。艾森豪威尔以朝鲜战争为题大做文章,攻击民主党,结果大获全胜。美联社报道,“联军所牺牲的人和消耗的军队,已使联军司令官们震惊了”。

民主党败选,范佛里特自然逃脱不了干系。19531月,他被撤职。而竭力反对这一冒险行动的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在朝鲜战争后还担任了12年的军校校长。

上甘岭战役结束后,秦基伟的警惕性始终没有放松。

向守志回忆,在上甘岭战役中,秦基伟从未放松过应对敌人较大的重点攻势的思想和物质力量准备,特别是对敌人进攻西方山的准备。11月后,朝鲜战场战争态势我军开始由劣势转为优势,秦基伟仍然在思考和谋划着应对更大的战争困难。他的日记记录了他当时应对更大战争的计划:

一是,军的防御正面应当缩短,大体上在一个军的防御正面,不超过20公里。军、师均以后三角队形为宜。二是,预备兵员的准备及训练问题,要减少运输、减少在朝鲜吃饭的人数,而从军到志司都要有预备兵员,战斗打起来不再从国内调动。三是,军必须保持一定的机动弹药数量,才能保持随打随补。否则,待打起来再报每天的消耗领补,是远水救不了近火的。

60多年后的今天,上甘岭的话题,依然是抗美援朝战史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疑问是,上甘岭,打的究竟是什么?争的究竟是什么?真的只是为了两个几平方公里的小山头?对这个疑问的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议论纷纭而无法统一。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上甘岭战役后,“联合国军”再也没有一次像样的攻势,地面战场的主动权,从此稳操于中朝军队之手。■

友情链接

郑州擎天近代中国研究国家档案局国史网求是网凤凰网国际在线中国青年网共产党员网光明网中国日报网央视网中国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网河南党史网

党史博览杂志社主办 Copyright © 2000-2018 中共党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党史博览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豫ICP备18012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