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鉴今 资政育人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建工作在线

嘉风拂绿革命路——革命伉俪李翔梧与刘志敏的故事
来源:河南省纪委监委宣传部  作者:曲焕平  点击次数:

“百年中原英模”剧本

 

嘉风拂绿革命路

——革命伉俪李翔梧与刘志敏



李翔梧与刘志敏

“天上星星朗朗稀,莫笑人家穿破衣”,“一匹布,工人吃了不少苦,一粒米,农民出了多少力”……这首在洛宁县中高村流传了近一个世纪的儿歌,出自革命烈士李翔梧母亲雷聪之笔。李翔梧出生在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乐善好施、深明大义,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

李翔梧的父亲李书显(又名李振斋),少年时代读过私塾,成人就半商半农,挣钱不置田产,好举善事,曾在本村创办义学“三余小学”(“三余”即春冬为一岁之余,雨天为晴天之余,夜晚为一日之余),办学有教无类,德名远扬。

李翔梧从小跟随其父在“三余小学”读书,深受父亲的影响和熏陶,革命火种在他幼小的心中逐渐萌芽。

有一天,李书显教儿子诵读:“巍巍哉!革命也。皇皇哉!革命也。革命!革命!得之则生,不得则死,毋退步,毋中立,毋徘徊。”

他问儿子:“记住了吗?”

“记住了!”

李书显又问:“记住什么了?”

“革命!”

李书显摸摸李翔梧的头说:“这么有志气?”

“我要像爹教导的那样,做个洛宁好儿郎!”

听到这里,李书显和妻子雷聪相视而笑。

1921年,李翔梧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洛阳省立第四师范。校长王卓五贪污学生伙食费,李翔梧对此深恶痛绝,遂以诗配画的形式揭露他。诗曰:“校长王卓五,绰号大老虎,钞票作口粮,银元当豆腐,校长肚皮鼓,学生生生苦。”王卓五由此成了过街老鼠,终于被赶下台。

1925年7月,李翔梧赴苏联留学前夕,辗转回到家乡。看到李翔梧收拾东西,母亲雷聪不舍地说:“再过几天就是你爹三周年忌日,你能不能晚几天再走?”

李翔梧跪拜在母亲膝前,含泪说道:“娘,儿子参加党组织,做的是让天下穷苦人翻身的大事。咱的家事先放一放,等将来爹过五周年、十周年,我再回来,好好尽孝。”

1931年,携手走上革命道路的李翔梧、刘志敏夫妇奉命到江西中央苏区开展工作。行前,刘志敏将出生三个月的儿子李宗明送给婆婆雷聪抚养。

刘志敏别过脸去抹了一把眼泪,转头说道:“妈,我也舍不得明儿。但为了千千万万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明儿就拜托您了!”

雷聪回答:“孩子,我知道你们是做大事的,你放心,再苦再累我也要把孩子抚养大。”

刘志敏走后不久,来信让弟翔云投身革命。雷聪深明大义,将二儿子李翔云也送上了革命战场。

1935年3月,留守部队在江西天门嶂地区被敌人包围。突围中,李翔梧身负重伤。他说:“同志们,为了苏维埃,你们一定要冲出去!为革命信仰献身,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荣!”说完,李翔梧抢过冲锋枪,挣扎着匍匐到一处高地,边开枪边喊:“为了胜利,不要管我!”

三个月后,在战斗中被捕的刘志敏,惨遭敌人杀害。

在那个战火纷仍的年代,雷聪的两个儿子、一个儿媳为了革命先后捐躯,孤身一人抚养年幼孙子,并教育孙子要继承父母遗志,传承革命家风。

如今,在李翔梧、刘志敏的影响下,李氏家族中已有二十多人成为中共党员。每年清明节前,李家后人都要回到中高村缅怀先人,并由族中长辈讲述家史家风,告诫后人不忘党恩,报效国家。

 

作者:曲焕平   单位:洛阳市纪委监委

————————————————————

 

————————————————————

                     (责任编辑:郑国伟)


友情链接

郑州擎天近代中国研究国家档案局国史网求是网凤凰网国际在线中国青年网共产党员网光明网中国日报网央视网中国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网河南党史方志网

党史博览杂志社主办 Copyright © 2000-2018 中共党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党史博览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豫ICP备18012056号-1